本类点击爬行
冼颖瑜、梁丽霞、高燕兵:
刘柱强:返乡调查日记
陈浩鸿:liuheqai
董磊明:村将不村——湖北
黄宗智:舒尔茨理论的对错
李秀林等:黄石村的服务业
陆雪玲等:东江河上的平凡
薛雁等:黄石村外出打工调
陈彦涛等:琐碎的农村生活
严伟坚等:一个多种收入的
薛雁等:黄石村的外出打工
张威等:黄石村的医疗与医
张威等:黄石村的政治与
薛雁等:黄石村的加工业调
张威等:黄石村的农地与农
连滩镇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谌新民、杨永贵:民工短缺
郭璐:黄石之旅
林雨浩:西南村调查
高广成下乡日记2篇
 

柯丹妮:潮汕的春节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2262

潮汕春节习俗调查——以揭阳市为例

  身为一名潮汕人,从小便知在这片土地上节日风俗的繁琐细节以及其中浓浓的节日气息。此次调查潮汕的春节习俗,多是对自身多年经历的一种整理。同时,家中母亲以及其他女性长辈的叙述也是完成这篇调查很重要的一部分,她们对我所提出的疑惑进行详细的解答,对祭拜和春节礼仪等细节进行补充。其中的一些俗语及相关历史,虽平日均有耳闻,但要形成笔下的语言文字,因普通话与潮汕话的巨大差异而让我觉得是项颇为困难的工作,因此参照了《潮汕民俗大典》(广东人民出版社)等文献资料。

年末~除夕

  春节是一年中第一个大节。年底管家的妇女开始办年货,这些年货大多是为过年祭神拜祖先年夜饭以及亲朋拜年聚餐所准备的。所以如果是八零后的年轻家庭,他们一般回父母家一起过年,会囤积较少的年货。在菜市场经常会听到家庭妇女抱怨祭神拜祖太繁琐,需要置办如此多的食物,这些食物大多较油腻以致很多小孩年轻人不喜欢,经常到最后吃不完或没人想吃而被倒进垃圾桶。但繁琐的习俗没有人敢提出不进行的建议,这是对上天大不敬。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削减了很多程序。每到过年,总会听到母亲抱怨菜市场人太多,肉类不新鲜等等,然后她会开始数要祭拜多少位神仙祭拜多少次祖先,这些意味着要买多少鸡鸭鱼买多少豆干,而这些食物会一直被冷藏在冰箱里,一直吃到春节结束,其实我们都不喜欢吃这些,但是父母一直强调不能浪费食物。同时,母亲会和父亲讨论重要的亲朋好友需要送什么礼品等很多与置办年货有关的问题。

  年末最后一天,家家户户开始清洗门口并贴上对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所以在我家,需要贴三副对联,包括大门、前阳台和后阳台。对联均是父亲亲笔的毛笔字。比起镶有精美花边的机器制作的对联,人们更喜欢人工手写于红纸的对联,认为这更有诚意。下午开始祭拜祖先,即潮汕话的“拜老公”。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吃年夜饭。现在生活较富裕,一般年夜饭已经不止祭祖的饭菜,有些家庭还会去外订座吃年夜饭。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从明天开始就不能打扫房屋。同时水缸要蓄满水,米桶要满上米,保证“年年有余”。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在揭阳有些人家在初一清早进行。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春节期间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需要吃斋饭。家庭主妇很早就起床“拜老公”,拜“天公”和“司命爷”以及准备斋饭。我家的斋饭有“胶罗钱”(一种糯米和芝麻做的甜食)、米饭、粉丝腐枝、春菜等。均是祭拜后的菜式。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远方的亲朋好友互通电话。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一般正式的拜年带四个,平常多有走动的熟人互相拜年会带两个,称为“一对”。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潮汕工夫茶待客,请吃橄榄和糖果。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习俗以为对娘家不利。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旧时会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小时候初一不小心摔碎一个茶杯,母亲急忙念叨着“摔碎碎,大富贵”(潮汕话中“碎”字与“贵”押韵),以图个吉祥。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给红包。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所以,年年初二,母亲会和众姨母约好,齐齐去舅舅家吃午饭。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这天,年末回天上报告工作(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神回天”,仪式很隆重。)的神仙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在揭阳榕城区是正月初五,家家户户会到城隍庙祭拜。

  农历正月初七日食“七宝羹”(又叫“七样羹”,“七样菜”),它是采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羹,以此来取吉兆,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并说“七宝羹”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现在人们只是挑七种蔬菜一起烹饪,没有太大的讲究,以去过年大鱼大肉的油腻。妈妈总在煮“七宝羹”时说,“七样羹,吃了目亮亮。”(目亮亮,即眼睛视力好。方言刚好与羹押韵。)

    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即‘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作照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所以潮汕的“过年”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迎老爷”活动

迎老爷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汉族民俗祭祀文化活动,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各村都有自己的神。每年年初,潮汕地区都有迎老爷的风俗。就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到村子里游行,在一个地方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老爷”在潮州地区是指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在一个镇内每日一村各村轮流“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且迎老爷。

“迎老爷”是一个祭祀活动,村里的青壮年会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轿夫,乐手组成。“迎老爷”是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迎老爷时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

 在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在我老家揭东县大寮村,因为远古时祖先两兄弟分家吵架,他们共祀同一伯公,但不同时间祭祀。于是出现正月初八村西迎迎老爷,初九村东迎老爷的奇特现象。在最近几年村里老人决定让村西村东和好,一起选定同天迎老爷。不然外出工作的年轻人若两边村西村东都有亲人,需要进行两次,很是麻烦。

迎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村子的每一条巷子,再绕村子的边界游行一圈,回到神场。武营的做法,现在很少有村子选择武营。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场。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州话的走,是跑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在净土驱邪。

在迎大老爷的日子,要演戏酬神。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尽管由于村子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充分展示了观赏和娱乐的性质。听老一辈的人说,为感谢“老爷”的保佑,每年的一个特别的日子,由自乡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将“老爷”请出庙,并进行乡中主要街道的游行,人们会在那一天早早地那些街道等候着,烧香迎接“老爷”的到来,迎老爷的名字由此而来,并且年复一年的传承着。

正月的其他习俗活动

  潮汕地区的“行彩桥”习俗主要在两个地方流行,一是揭阳榕城,一是普宁洪阳(称为“行头桥”)。 一揭阳榕城的“行彩桥”风俗。古揭阳县治榕城是水城,榕江南北河夹城东流,城中河道交错,有“浮水莲花”的美誉。自古以来,榕城的石狮桥一直被当地人视为中心桥,这是因为古时榕城称玉窖村,南北窖河称玉窖河,石狮桥在玉窖河的中段,这种地缘的中心观念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尽管城内搭的彩桥很多,“石狮桥”仍是人人必行的一条彩桥,从“行头桥”开始,这里便人山人海,即使被挤得汗流浃背,走过桥去也便心情舒畅,其乐无穷。 每年正月初十日,榕城老城区的各座桥梁都被打扮起来,挂上各式各样的彩灯,并在彩桥周围悬挂着成百上千幅绣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贵吉祥”、“国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样的标旗彩幅,表达了人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喝彩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桥的两侧扶手栏杆和桥头柱子上,扎满榕树枝和竹枝。 “行彩桥”分三回合进行。正月十一日晚开始的“行彩桥”,称为“行桥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向彩桥涌来。“行头桥”时,人们都要采下桥头的榕枝竹叶,并念到:“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拿回家里插在门楣上,以祈带来好运。“石狮桥”因桥头有一“石狮”而出名,在“行头桥”中,要抚摸石狮祈福,不同年龄用不同的祈祷语。如带着小孩的人说:“行桥头(或摸狮头),阿奴事事贤。”未婚的小伙子说: “行桥肚(或摸狮肚),娶雅嬷(即漂亮妻子)。”姑娘们拿石块或竹枝掷溪中说:“掷(或行)桥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怀孕的妇女说 “摸桥(或狮)耳,生阿弟”……等等。 正月十五日晚进行“行彩桥”的第二回合,称为“行二桥”。人们既闹元宵赏花灯,又“行彩桥”,达到高潮,但远远比不上十一晚热闹。正月十六日晚进行“行彩桥”的第三回合,称为“行尾桥”,整个“行彩桥”活动至此结束。

   揭阳民众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有登黄岐山踏青的习俗,习俗的由来,有二种说法:一说是踏青习俗做为春节、元宵节日余兴的延续,人们祈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因而登高踏青祈福,久而久之形成该习俗。一种说法是为了凭吊月容夫人。黄月容是明代天启年间揭阳县令冯元飚的爱妾,扬州人,黄秀外慧中,才华横溢,颇谙刀笔,协助冯元飚破了不少冤案、疑案、奇案、悬案,揭阳受到百姓的称颂,深得冯县令的宠爱。也因此招致了大夫人苏氏的嫉妒,苏氏趁冯元飚前前往潮州办事,将月容鸩死。冯元飚痛失爱妾,葬月容于黄岐山,建侣云庵募僧守之。因正月十六是黄月容的下葬日,揭阳民众感念月容的大恩大德,遂于正月十六日自发登黄岐山凭吊月容墓,怀念月容夫人。踏青于是演变为纪念月容夫人。如今,正月十六踏青游黄岐山成为揭阳民众不可或缺的活动。每逢正月十六,男女老幼三五成群登上黄岐山,凭吊月容墓,饱览黄岐山美景,踏青野游,乘兴而去,尽兴而归。

 

 

家庭的“拜老爷”

 

过年必备的橄榄

 

 

行头桥,看安仔灯

 装饰好的彩桥  彩桥边很有名的石狮“拜老爷”必须的祭祀用品——纸扎 初一早上吃的胶罗钱迎老爷中年青人抬老爷月容墓

年前在做红桃粿的人家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4/11/27 16:43:28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