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钱有飞:湛江市雷州青年运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
刘旭:迟到的作业
程昊:读书笔记——曼瑟
许永桂:时代的悲剧--再
许永桂:南岭镇考察报告
吴勇浩:《动物精神》读书
王聪: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程昊:读书报告——公共事
许永桂:《叫魂——176
雷城乐:集体行动制度的演
许永桂:林毅夫《中国的奇
唐瑶:《中国的奇迹》读书
何婉虹:读《集体行动的逻
许永桂:读《资本论》论剩
许永桂:基于家庭联产承包
黄茜:暑期调研报告——河
雷城乐:拥抱合作——阿克
何婉虹:再读合作之《公共
汪丽君:《寻乌调查》读
 

程昊:读书笔记——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作者/来源:程昊2015级研究生 点击次数: 3147


  《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的理论背景是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形成的集团,均具有追求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他们会主张为集团的利益服务。然而这种理论也存在着缺陷,理论前后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奥尔森从“理性人”的假定出发,分析得到集团中的个人因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由于个人不可避免的选择“搭便车”,他们一般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去提供集体物品的。

奥尔森分析得到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具有效率,合作有时能够自发在小集团产生,一是因为在小集团中,成员数目很少,每个成员都可以得到总收益相当大的部分,它们付出的成本可以通过得到的收益弥补;二是因为个人对集体物品的兴趣浓度存在悬殊,最大的成员即使提供集体物品仍觉得收获颇大,那么小成员就可以免费收益,即所谓的“少数剥夺多数”,小集团中的强者必须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而对于大集团,由于每个成员在集团中所占的份额很小,倘若个人提供集体物品,那么他远远不能够补偿成本。此外,他如果不作任何努力,也不影响其他人的决策,相反还可以免费得到集团中的其他人所带来的好处,这种搭便车行为很难避免。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形成集体行动,可以进行“选择性激励”,为集团中的个人有选择的提供非集体物品,如给与个人经济上的补偿和精神上的激励等等。在之后的章节里奥尔森通过案例研究给予证明,如工会的强制性和选择性激励使得工会成员得以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行动。

奥尔森的观点描述的就是集体行动的“囚徒困境”,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背离,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集体行动提供了集体物品,而这种集体物品由于具有非排他性从而使得集体行动无法产生。他假设当集团提供集体物品时,集体中的个人均可以使用它,但是每个人得到的份额由于集团的大小而存在巨大的差异,小集团的成员得到的份额要明显高于大集团,这种观点建立在提供的集体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基础之上。而对于一些集体物品,显然它的消费份额并不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有所减少,例如村庄提供路灯,铺路,安全保护等等。我们知道,集体物品可以区分为竞争性集体物品和非竞争性集体物品,竞争性集体物品的总收益量是一定的,收益必须在集团成员间分割。非竞争性集体物品则不同,集团收益总量随集团规模的增加而自动增加。对于供给竞争性集体物品而言,成员在集团利益中拥有的份额直接影响个人是否参与集体行动,集团规模和个人自愿供给集体物品之间存在负相关。而对于供给非竞争性集体物品而言,个人在集团收益的份额对个人决策则不那么重要。

奥尔森认为小集团相比较于大集团采取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他太过于笼统的概括大集团,并没有给予大小集团明确的划分,小集团相对于更小的集团而言可视为大集团,而大集团相对于更大的集团可以看成小集团。这就缺乏对大小集团细致的界定。奥尔森认为,社会压力和社会激励只有在较小的集团中才起作用,这些集团很小,成员间有着面对面的接触,而在大集团中,每个成员都微不足道,他的行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在任何大集团中,成员不可能都认识,因而集团事实上也不可能是一个友谊集团,所以即使一个成员没有为集体的目标作出什么牺牲,他的社会地位一般也不会受什么影响。但是,奥尔森没有意识到,在小集团中,如五个人的集团组织,如果提供集体物品,其获得的精神激励-赞扬之来源于其它四个人,是非常小的;而在大集团,即使他不认识所有人,但获得的精神激励绝对比小集团多。

奥尔森提出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手段是实行选择性激励,社会制裁和社会奖励是“选择性激励”,然而他并没有提出由谁去实行激励政策,这个人或一群人是在集团内部还是归属于集团外部,他能否以一种公正的方式去实行激励,这个激励具体实施的措施是什么,激励也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如何对不进行合作的人施加惩罚,对于太重的惩罚,施罚者面临着的潜在报复将会促使他放弃施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奥尔森并没有给出详细的答案,这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奥尔森告诉我们,大集团能够实现集体行动,有几种方式,一是将大集团划分为一个个小集团;二是通过在集团内部采取选择性激励的方式;三是通过强制这种手段,如强制工人加入工会进行罢工。此外,在有些情况下集团中的成员还是会实现集体行动的。如果集团中的成员背叛集体后所付出的成本是无穷大的话,他就不得不为集体服务。例如农民起义时往往破釜沉舟,与当地官府决裂,即使以后想脱离集体面对的风险-被官府缉拿面临死亡是相当大的,因此,他们也会不得不进行集体行动。当然,奥尔森将人性的假设完全归属于理性人的角度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使然,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很多时候人还有利他的一面,情感上的冲动也会让我们参与集体行动。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有很多人愿意组织起来共同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牺牲生命,有的即使自己的家庭未被破环,如果单纯从个人成本收益原则的角度出发他反抗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代价是巨大的,但是民族大义个人情感驱使着他放弃个人的得失。所以奥尔森对于其理论成立的前提假设有着一定的局限。当然,还存在另一些集团中的成员他们因为信仰而愿意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行动,譬如基督信徒的各种活动,在近代中国,许多基督教徒在华布道建教堂,办教会大学,有些宗教得以不断发展,宗教成员他们是因为一种信仰才愿意为教会付出,进行各种集体行动。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5/3 19:13:23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