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钱有飞:湛江市雷州青年运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
刘旭:迟到的作业
程昊:读书笔记——曼瑟
许永桂:时代的悲剧--再
许永桂:南岭镇考察报告
吴勇浩:《动物精神》读书
王聪: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程昊:读书报告——公共事
许永桂:《叫魂——176
雷城乐:集体行动制度的演
许永桂:林毅夫《中国的奇
唐瑶:《中国的奇迹》读书
何婉虹:读《集体行动的逻
许永桂:读《资本论》论剩
许永桂:基于家庭联产承包
黄茜:暑期调研报告——河
雷城乐:拥抱合作——阿克
何婉虹:再读合作之《公共
汪丽君:《寻乌调查》读
 

何婉虹:读《集体行动的逻辑》的一些思考

作者/来源:何婉虹2015级研究生 点击次数: 2831




传统集团理论认为,当集团中的成员具有相同的利益时,成员均会主动、努力地采取行动以追求和扩大集团利益。但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观点颠覆了传统集体理论。


书中的理论背景基本都建立于三个大前提:首先是经济人的基本假定,认为人性是自利的,人都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即追求利益最大化;其次是集团收益是公共性的,集团成本也由成员共同承担,并且无论集团成员付出多少成本都可以得到相等的收益;最后是成员付出的成本不同,甚至不付出,但都可以获得1/n与其他成员一样的收益。


最后的造成的结果是:集团成员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倾向,因此付出成本的人未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故最后都不努力为集体付出,故集体行动失败。


该书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基于自利人的假设下,推理得出的代表性的观点是:首先,在一个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范围内,集团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地享有集团收益,不管他是否为之付出了成本,从而促成了集团成员搭便车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受益,只由一人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则不能供给,即理性人都不会为了集体的共同利益而自愿或者主动地采取相关行动;其次,由于小集团人数较少,相比较而言,小集团实现都总收益和要承担的总成本都要较小,此种情况下,小集团成员发现从集体利益中获得的收益将超过他为此付出的成本,那么他就愿意为集体利益去行动,因此小集团相比于大集团更有可能实现集体行动;再者,为了解决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作者认为应该对集团成员区别对待,包括正面的奖励和反面的惩罚,即具有选择性激励的激励机制的集团比没有这种动力机制的集团更容易实现集体的共同利益。


为此,为了达到提高集体行动可能性的目标,作者提出:


将大集团小集团化,小集团再细化。根据集体行动的逻辑,集团规模越大,成员越多,组织成本越高,由集体物品的非排他性导致的搭便车越严重,则集团中的某一或少部分成员的个人行为对集团中其他成员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加上缺乏强制或外界因素引导大集团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或共同利益奋斗,那么大集团行动越难发生,而规模更小的小集团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更高的有效性。


为集体成员提供选择性激励,包括经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以及负向性激励——惩罚。由于大集团中个人的贡献所占份额很小、显得微不足道,所有他不会理性地为提供集团物品而努力做贡献,故现实中许多大型经济组织不得不建立一些特殊的制度来解决鼓励集团成员自愿或主动为集团利益做贡献的行动,但社会激励和社会压力只有在小集团中作用才比较显著。


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或集体对其成员实施强制性措施。个人是不愿意缴纳税款,因为这意味着会减少他的收入,但为了整体国民的共同利益,国家这个大集团必须要依靠强制性来征税,以实现提供类似于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提供;同理,为了组织或集体的利益征款,若非强制或要求,个人多数不愿。


但阅读完《集体行动的逻辑》后,发现其中的一些缺陷或不足:


通盘考虑,对人性的基本假定应有三:第一种是人性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本书观点的第一大前提假设;第二种是人性善,受宗教、信仰等影响,在个人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也追求集体利益;第三种则是追求公正、追求正义,希望按一定的制度、规则来实现,未付出劳动或未付出成本的都将得不到任何集体收益。而本身只考虑了第一种经济人的假设,未分析其他两种人性假设前提下所可能发生的不同结果。


同时,作者陷入了一种机械逻辑:但个人利益的累加并不等于集体利益。组织是由共同利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的,但构成组织的个体的个体目标是不一致的,增进的集体利益未必能满足每个成员所期望得到的利益,这也是集体行动不能达到合作的一个原因。


在为集体成员提供选择性激励方面,应该还有面临着由谁来承担激励的成本的问题、激励的主体是谁的问题,书中尚未解决;此外,从微观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看,激励也面临着激励边际效用递减,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长远来看,选择性激励终将是无效的。


为此,我作了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下一步的可研究方向:


可否通过洗脑,对集团成员进行精神控制,控制他们的信念(信仰),完全认可集团利益并为之行动。


可否让集体成员了解不合作的成本是无限大,比如死亡,是否合作关乎生存,那么他是否会积极为集团利益采取行动或提供服务。


可否设计出公共物品排他性边界,减少或防止搭便车行为。


总的来说,由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理性的个人行为一般不会导致理性的集体结果,故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困境。要解决这种困境达到合作的目标,除了书中所提到的可行办法,还可以考虑通过教育和沟通,教育成员关心他人的利益,这样即使遇到囚徒困境,成员之间也容易达成合作;还可以考虑通过重复性博弈来实现合作,阿克塞尔罗德在《合作的进化》中提出了合作进化的导向就是重复性博弈。他认为一次性博弈可能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但是在无数次或博弈成员无法判断合作次数的重复性博弈中,只要集团成员预期未来还需要与其他成员继续合作,且未来预期收益有足够吸引力,即使无外力强制,理性的个人也会选择合作。好比小贩和品牌店,街边流动性高小贩给顾客提供的多为一次性消费,所以他不会很注重商品品质;而品牌店希望给消费者提供的是不止一次的消费(合作),所以他必须注重商品品质和顾客的需求,才会有回头客,即多次合作。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5/3 19:18:20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