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钱有飞:湛江市雷州青年运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
刘旭:迟到的作业
程昊:读书笔记——曼瑟
许永桂:时代的悲剧--再
许永桂:南岭镇考察报告
吴勇浩:《动物精神》读书
王聪: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程昊:读书报告——公共事
许永桂:《叫魂——176
雷城乐:集体行动制度的演
许永桂:林毅夫《中国的奇
唐瑶:《中国的奇迹》读书
何婉虹:读《集体行动的逻
许永桂:读《资本论》论剩
许永桂:基于家庭联产承包
黄茜:暑期调研报告——河
何婉虹:再读合作之《公共
雷城乐:拥抱合作——阿克
汪丽君:《寻乌调查》读
 

程昊: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来源:程昊2015级研究生 点击次数: 1603


王守仁,别号阳明,心学集大成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在正德年间之前,理学一直是明代标榜的统治思想,王阳明却突破理学的桎梏,顿悟心学,使其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道夺目的光辉。

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二程将它叫“天理”,而“天理”的敌人是“人欲”,即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而每个人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和遵循这个“天理”,祛除“人欲”。而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程颢和程颐方法不同,程颢认为,人性是善的,天理就在我心中,所以需要靠自己,而程颐确认为,尽管人性善,但不能仅仅从心上下功夫,必须要从外界寻找天理。宋朝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来源于程颐。朱熹认为: 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理,从实践中去寻找理,即所谓的格物致知。而王守仁著名的“格竹子”使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正是这种批判的精神使得王守仁不断的突破了理学的界限,创立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之路

王阳明从小就渴望成为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盛开太平”,成为像孔子,孟子,朱子一样的人物,然而几番曲折,他沉迷过军事布局,玩过排兵布阵,钻研过朱熹理学,也曾像众多学子一样,想要学而优则仕,然而却名落孙山。之后他又令另辟蹊径,钻研道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渴望寻找成为圣贤之路的钥匙。但一年过后,他又转入辞章之学,组织了龙泉诗社,整天与文章诗歌打交道,却在之后又回归于兵法之道。

可以看到,在通往圣贤的路上,王阳明几经周折,他的爱好有很多,但是却始终没有坚持唯一的志向一直走下去,很多人学东西都是浅尝辄止,不深入,也就没有真正拿手的东西,但我们大多数人与王守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他在军事,辞章和佛道方面的造诣是相当出色的,只是他的目标是成为圣贤,没有深入的钻研和循序渐进的研究一个领域是无法实现的。当然,王阳明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当阅读朱熹的“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虔诚坚持唯一的指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之法)时,他又开始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但是他一直处于对朱熹理学的怀疑和崇敬中,这种彷徨让他难以适从,想要抹平这种痛苦,思维之船必须重新进入一种“新的信仰体系和实践体系中”去。

之后的王阳明步入仕途,但凡尘俗事,琐碎政务却无法实现自己成为圣贤的愿望;他企图转入世俗之外,寻求成仙成佛之道,却最终让他与佛道彻底分道扬镳。佛道要求人放弃一切,摆脱俗世的牵绊,但亲情与生俱来,要求人断绝人性的佛道在王阳明看来根本不值得他继续修习,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王阳明在多年的潜心领悟和探究下找到了佛教的弊端,从而为心学的创立打下牢固的基础。

正德年间,宦官刘瑾擅政,即使内阁大臣都束手无策,但仍有不少正义之士相信邪不压正,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王阳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因上奏疏遭贬,来到贵州龙场,在恶劣的环境下却能顿悟心学,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在龙场所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就有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利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自己。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王阳明

真正的明白了缠绕自己多年来的圣人之道,真正的走向了心学之路。

朱熹理学上的突破

朱熹理学自朱元璋在位以来一直是皇家认可的正统思想,儒生想要入世,科举考试以朱熹等的传注为宗。朱熹认为,在知行的顺序上,知先于行;在知行的轻重上,行重于知;从知行的关系上看,知行是相互联系紧密依赖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理,格物致知,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知道这个理,去实践它,从而实现事物之理推至吾心之理。至于如何知道这个理,通过读书,处事,接物,穷尽万事万物的道理。所以,在朱子的思想里,“格物”和“致知”是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而言的,“格物”是就外物而言,“致知”是就吾知而言,事物之理和吾心之理其实是一样的,我们从外界获得的理是可以与我们本身认同的理相契合。这一点就产生了矛盾,吾心之理其实不一定认同外在之理,而所谓的一草一木皆有道理,天下万物那么多,怎能穷尽,所以,王阳明就是在这种困惑下对朱熹理学进行研究,探讨最终得以突破。而他的心学,实际上是以朱熹理学为奠基的,而并非来源于陆九渊。

心学的解读

王阳明的学说,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1)心即理;(2)良知与致良知;(3)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

心即理,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本心,这个本心包含最高的天道。所以,我们的本心和天道是相一致的,他将朱学的追求心外的理转为具有主体特征的心内之理,我们无需去外面寻找理,理就在我心中。而王阳明说的心,也就是良知,良知不仅仅是具有是非之心,更是一种识别和评价善恶的一种天赋。王阳明说人人都有作圣人的潜质,你可能成为圣人,只要你遵从你的良知的指示而行,也就是将良知付诸于实践,也就是所谓致良知。但是,如何做到我们的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合乎良知本来的面貌,就必须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他“心即理”的延伸,真理在我们心中,我们去实践,去事上练,只是去验证这个道理,最终的目的是磨练我们的心。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7/4/5 11:38:29
当前页:1/3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