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钱有飞:湛江市雷州青年运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
刘旭:迟到的作业
程昊:读书笔记——曼瑟
许永桂:时代的悲剧--再
许永桂:南岭镇考察报告
吴勇浩:《动物精神》读书
王聪: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程昊:读书报告——公共事
许永桂:《叫魂——176
雷城乐:集体行动制度的演
许永桂:林毅夫《中国的奇
唐瑶:《中国的奇迹》读书
何婉虹:读《集体行动的逻
许永桂:读《资本论》论剩
许永桂:基于家庭联产承包
黄茜:暑期调研报告——河
何婉虹:再读合作之《公共
雷城乐:拥抱合作——阿克
汪丽君:《寻乌调查》读
 

笔谈《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来源:何婉虹 点击次数: 1470


记得研一刚入学的时候,胡老师曾在国经导师组与国经专业新生的首次见面会上就讲过,他一直都有“黄河梦”,去看看这个被母亲河哺育着、生长在古老的黄土地上的中原乡村社会,但可惜至今未能实现。几年前尝试了一次,胡老师带着几个学生下乡,当时就已经有了“走黄河”的想法,但后来似乎是学生们退缩了还是有其他原因,导致“走黄河”的想法至今未实现。胡老师在回忆此事时,摇头感叹、脸上满是遗憾的神情,最后还表示希望在黄河岸边走访调查的这个事能在我们这一届新军得以实现。再后来,胡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又讲了一次。

现在想想,与坐在办公室内出成果的众潮流不同,胡老师唯独对田野调查始终怀有满腔热血,坚信所见所闻是永远都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手段,是最有实力话语权的。终于,胡老师、李茹、彭丽华和笔者四人敲定将在今年暑假八月份的时候在黄河岸边留下一点足迹。为此,我希望可以为此行多做一些准备功课,以便到时能更好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其中一项就是品读曹锦清老师的著作《黄河边的中国》。

《黄河边的中国》是曹锦清老师1996年在河南“漫游”的一个记录,此书饱含了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用曹老师的话说,“沿途所看、所听、所谈、所思、所虑便是这部《黄河边的中国》”。把“记实”贯彻到底的《黄河边的中国》将曹老师在中原的逐日访谈记要一一记录在案,替中原乡村社会保留了一段信使,给人感觉是黄泥土一样的朴实。

一 中原行背景

“社会科学的最高任务是尽可能深入地理解我们身处其内的社会变化及其发展方向。我们应该把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放到传统向现代化转轨的总趋势内加以审察。”

曹老师认为这以审察有两个视点,第一个是“从外向内看”与“从上往下看”,第二个是“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往上看”。所谓“从外向内看”,是通过西方社会的“译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从上往下看”即从中央的“官语”来考察中国地方的现代化进程;“从内向外看”就是从内地看沿海、从乡村看城市、从传统看现代化的实际过程;“从下往上看”是从中国现代化进程最艰难、最缓慢的内地与乡村来看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推动现代化的一切努力。

中国疆域广袤人口众多,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现代化速率大不相同,“从内向外看”提示我们现在获得的成绩到底是多少,是不是其实距离出发点并无多远。积淀在乡村社会及地方官员中的传统观念与行为方式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强大力量自下而上地、不自觉地渗入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与法律过程,从而使实际过程与方向“偏离”现代化改革设计者的目标,“从下往上看”就是要研究这些“偏离”现象。

“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往上看”,就是站在社会生活本身看在“官语”和“译语”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曹老师择定中原行的一个主因是中原大地仍是“从内向外”看、“从下向上”看的理想场所。

此次中原社会调查,是访谈式的田野调查,曹老师借助沿市、县党校朋友提供的社会关系网络“入场”,直达村落、农户。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曹老师的中原行调查内容。

二 中原行

曹老师两次私下中原,走走停停。原汁原味的六十几万字里面,有大量的访谈对话,有农民算出来的家庭收人明细账,有乡党委书记的肺腑直言,有不甘两顿温饱而干起了“经济冒险”的苹果园主人和养猪专业户,有各种广为流传和不那么广为流传的民谣,还有农村青年陈述的辛酸与梦想,也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榨取农民、损公肥私、贪污腐败、缺乏民主、治安恶化等情况及社会的深层次矛盾,等等。但是,曹老师也指出,他“并没有找到能够有效地解释农村社会并指明现代化出路的理论”,而是留给读者自行思考。

历时数月的中原之行,曹老师观感甚多。文末,曹老师指出他最关注的两大问题是土地承包制下的中国小农问题,以及地方政府与农民关系问题。下面就重点谈一下这两个问题。

1.关于中国小农问题

关于中国小农,曹老师多次指出中国小农的最大特点是“善分不善合”。这是事实,因为在历史的合作化运动中他们的权益、财产等都遭受到了损害,握在手里的才是自己的才有安全感,无暇考虑长远,农民自然产生了抵触情绪。但是,由于“在生产、供销、农田水利建设及对付地方官吏的侵权诸多方面”,单家独户无法解决,因此,客观上超家庭联合具有非常必要性,否则作为一个中国人口最多的社会阶层,将无法摆脱经济落后、社会地位低下的处境。至于中国乡村的民主化、法制化也只是一句空话,中国农民与农村的现代化也永远是空洞的口号而已。说到底,还是一个“合”字。

小农合作是治理农村问题的最有效、最强大的手段。曹老师断言:“通过平等协商建立起来的契约组织,是承包制下的独立小农得以最终摆脱贫困落后,摆脱自然灾害侵扰,摆脱地方贪官污吏的剥削与压迫,减少市场风险的最有效、最强大的手段。这种新的结合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将是中国农村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一场革命,它需要辅之以一场新的文化启蒙运动。”

说到农民组织与合作,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对合作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他认为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来,大集体无法避免存在搭便车的问题,但可以通过设计选择性激励来促进合作的形成与维持。这对农民合作运动、组织与成立农民合作互助社有一定启发。

2 关于地方政府与农民关系问题

曹老师最担忧的问题是各级地方政权存在着日益脱离社会,且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大趋势。他说,这表面看是干部作风问题,是政治制度问题,但实际上是政权的经济基础问题。如果一个政权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导,尤其是小农经济为主导,则极有可能是专制集权性质的政权;而若一个政权的经济基础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那么这个政权有可能采取民主与法制的政体。事实上,沿海经济发地地区的民主法制确实远超于中国内地地区。

除此之外,还有严重的农民负担问题。这也是造成官民关系紧张、对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自2006年开始,我国农民已经卸去了“农业税收”的负担,甚至反倒还有“农业补贴”“农业优惠”,结果确是越来越多人“嫌弃”“农民”这一个身份。

三 小结

就我所知,可以把调查报告成书的例子不多,能对一个地方进行多方位的全面调查更是寥寥无几,《黄河边的中国》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黄河边的中国》以调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深入河南农村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广泛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基层政治生态、农业社会转型、城乡关系变迁等多个领域,被称为“内地农村社会的百科全书”。

我认为,《黄河边的中国》可以为读者带来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双重收益。这是一本不见得畅销但很“长销”的书,贵在真实,直观社会生活本身。其中有四大看点:

一是作者不是“格式化”下基层,而是借助“关系网”,以一种融入生活场景、与村民同吃同住的形式“入场”,这种田野式调研法对我们今天搜集资料、做调研依旧很有启发。

二是逐日访谈纪要,引领读者进入调查者的所观、所闻、所谈、所思、所虑,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三是该书为全面地、客观地研究中国“三农”问题提供了真实依据;对我国农村基层社会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认识、把握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视角。成书近二十年,未过时,反而其中的一些见解已经得到印证,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四是该书为日记体,每天调研情况独立成篇,篇幅适中,适合利用碎片时间阅读,阅读效率较高,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思想和方法。

 2017812


参考文献

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7/8/30 12:33:37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