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刘绍君:深圳女工调查日记
骆雪曼:电镀厂女发单员的
李杰:民工在上海
肖琦等:盘福路肉菜市场调
林宝存:汕尾劳动与社会保
许结仪 张雪芹 聂伟棠:
蔡春蝶:民工回流现象浅思
苏丽君:贵屿镇的电子垃圾
李清丽等调查日记
梁海平、毛美娟、赖名光:
郑显荣 张楠 陈妍:青年
杨培伟 候璧君 冯希:"
梁凯、郑攻莹、陈玉霞:艰
谢勤、郑茹、黄绵辉:慷慨
黄婉庄:女工调查日记
高敬翔 汤颖霞 劳伟珍:
麦焕珠:女工调查日记
梁倩颜:5月20日女工调
刘敏:女工调查日记
黄碗庄7月16日调查日记
 

李杰:民工在上海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7602

做一名农民工的喜怒哀乐 ——社会经济调查暑期实践版 04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李杰 20040703102 (一) 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说一个新看到的报道,来自全国政协常委的报告,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跃居全球第五,但令人震惊的是,有实际价值的成果的比例少之又少。全国政协常委张涛说:“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他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 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深层原因当然我无从知晓,但我认为从调查态度和方式上看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眼下社会上的很多调查都急功近利,很多调研活动只是单一通过散发传单,然后统计出数据,A、B、C、D各占多少比例,配上一些理论说明数据的合理性,再加上一些不知哪里编出来所谓“访谈语录”,写出一大堆洋洋洒洒的论文,似乎这调研活动就“圆满”完成了。殊不知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蜻蜓点水永远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是无法获得真相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比如对农民工的调查,问卷设计的再好,但他们限于文化程度,也没法把真实想法一一展露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上学期胡老师在课上也多次强调了这种做法的片面性,并大力倡导毛泽东的调查方法,尤其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等文章中,其调查的细致深入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而且我个人认为这诸多数据和个案中有一些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和其他参与调查的人在深入调查后进行的细致的总结,而这些内容的形成,远远不是通过随口聊天就能完成的。随后进行的女工调查同学们反映很成功,可惜由于性别限制,我无法参加,所以在暑期自己进行的社会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当下人们最为关注的农民工问题进行了自己的调查活动。 (二)在生产第一线的见闻 三井家的家训中有这么一条:“同族的少主人,在某个期限内,应该给予和一般店员一样的待遇,让他在掌柜和掌柜助理的手下做苦工,而抛弃人主的待遇。”这句话与胡老师提出的“同其住,参其劳”不谋而合。日本人虽然自尊心的畸形膨胀让人反感,但他们的一些精神却是我们必须学习的,深入生产第一线,看最真实景象,掌握第一手资料,是非常有用的。虽然我不是“少主人”,但我依然可以通过类似做法使自己亲身体验中学到从别人的调查论文中学不到的东西,得出自己的感悟。 因此我早早为暑期定下了一个计划,既然调查农民工问题是我暑期研究方向,所以要为调查寻求一个突破口。在之前我也参加过徐向龙老师组织的劳动经济学关于劳动关系的调查,地点在上海,手段大部分是问卷和访谈,由于熟人介绍,可以说访谈还是收到一定效果的。但在调查中我发现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填问卷很多只填了客观题,主观题无法很好表达,而且在一些深层问题如和谐劳动关系该如何建立上他们平时也没有深入思考过,而且觉得就算思考凭一己之力也改变不了现状。而我们由于没有经历他们的生活,也无法代替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这次调查,我采取在生产第一线进行劳动,并在工闲时对农民工进行访谈,我自己感觉效果是不错的,以下我就具体把握的调查过程和结果进行一个阐述。 调查单位:上海金浦装潢工程有限公司;曾经承接过上海长途汽车客运站的幕墙装修等工程,在业界也小有名气,属于小型公司,多承接外包装修等业务。 调查地点:星游城;鹏欣公司建造,位于天匙桥路虹口八万人体育场附近,工程分为十层(地下四层地上六层),建成后将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娱乐城之一。金浦公司承接的是该建筑的幕墙装修部分。 调查范围及主要受访人物 我的编号是“金铺幕墙21号”,配备了两套工作服及安全帽,编入装修一组。主要工作地点就是大厅底层的幕墙工程。 受访人物以我所在宿舍为主,包括5个年长者(40到50岁),3个年轻人(20到30岁)。(1)组长:刘,25岁,桐城人,已婚,热情豪爽。15岁开始做工,高级焊工。经典语录: “今年施工我带个本科生做帮手,明年就要带一个硕士生啦!”(2)徐,45岁,宿州人,曾经是一个乡下的民办教师,40岁开始做工,切割,打胶方面非常熟练。(3)李,26岁,巢湖人,包工头的女婿,高级焊工,会木匠活。其他几位就不具体介绍了。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介绍农民工他们生存的环境。 (一) 公司发给每人两套工作服,并有编号,由于工程有工期限制,装修又多在室内,不太受天气影响,白天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大家都穿工作服。 青年群体:组长刘蛮讲时髦,但也只有一套稍上档次的衬衫西裤皮鞋,主要用于一些应酬场合,如老板、包工头请客之类,但机会很少,一年最多只有一两次。所以灰尘都很厚。还有两件休闲衫,晚上或者休息日逛街穿。但为了赶工期,经常要加夜班,除非很大的雨或者缺材料的时候才休息。所以这两件衣服也不常穿。空闲时间他也看杂志,不过对国际大事不热心,对娱乐界的事也确略知一二,只是没空去追星去发烧罢了。比如林忆莲在虹口体育馆开演唱会的时候他也去看了,但只是在体育馆外看她的大幅海报。他对着三位数的票价摇摇头,感慨平民化,通俗化的表演太少了。我和他提到北京某大学学生给农民工们表演《哈姆雷特》的事,他直摇头:“做秀而已,我们渴求的是贴近生活,反映我们疾苦的东西出现,才能引起共鸣,所以我看娱乐圈,也只是图个热闹,内心还是感觉距离满远的。” 李因为是包工头女婿,同乡和朋友比较多,加上刚结婚,所以衣服还是有几套。但离新潮还是远多了,他说有几套好衣服就不怕被人笑话,最起码的去中级餐馆不会被人拒之门外了。至于文化追求,他坦言其实内心很空虚,朋友聚的时候喝酒打牌消磨时光,娱乐圈被他称为“贵族圈”,从来不关心,火热的大片他也偶尔看看,但也是感觉离自己的现实太远了,所以很多看了开头就不看了。 中年群体:除了工作服基本没有什么好的行头,最多加一套旧衣服。平时把两套工作服轮换着穿。鞋只有一双像我们军训穿的那种俗称“解放鞋”的鞋,沾满了工地的灰尘。 徐坦言家里两个孩子读书,省下钱都寄回去了,自己能吃饱喝足就可以了。难得的休息日则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睡觉。对于大都市他并没有抵触情绪,但感觉还是无法真正融入大都市的氛围。对于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他并不热心。虽然他也读过书,晚上睡觉前还通过收音机了解国际时事,但对城市文化他没有亲近感,现实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其他几位师傅则更多谈到歧视这个敏感话题,本来我问这个问题非常犹豫,怕引起尴尬,但他们并没有回避。“以衣看人”是大城市人惯有的做法,上海人尤其是自命为本地人那种盲目的优越感和对农民工的那种歧视眼光使他们不舒服。但他们毫无办法。这件事我也有体会。有时下了班,穿工作服和其他工人骑车回去,遇红灯等停下时,就有一些人皱起眉头露出不耐烦的神色,还有爆粗口的,为什么,就因为他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服代表着一种比他们低下的等级,他有权力表现出他们的优越感。加上工作服上不可避免带上的一些灰尘和泥水,夹杂了一些汗味。就给了他们开骂的理由。这种歧视使农民工们在忍气吞声的同时对大城市人也心生不满,虽然他们只是少部分人。 分析 人们常说“闻香识女人”,那么看衣也能识心灵的,农民工的衣着朴素甚至可以用简朴来形容,他们对待衣着就如他们对待生活一样。要求不高,但是要实用。阳春白雪的文化对他们遥不可及,他们企盼的是一种贴近生活,在劳累之余能哈哈一笑的东西。如果缺少了,他们宁可去麻将桌旁赌一赌,也许他们并不好赌。这是种无奈之举。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宽容和包容的环境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我们不必刻意为农民工们单独开创一种文化,但我们可以让文化更通俗,更易于引起大家的共鸣。 这里不可避免要说到对农民工的歧视,这是造成都市不和谐的根源之一,你不尊重别人,也别指望别人尊重你,这里我要送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几句话:“这座现代化都市的美丽外衣是谁缝制的?那些你们引以为豪的摩天大楼的脊梁,又是谁用辛勤汗水浇铸出来的?你们可以皱眉,可以抱怨,但从你们嘴里出来的污言秽语,是污染上海人文空气的最大元凶!”以衣冠识人的人,自己离衣冠禽兽也不远了。也许我的话语比较偏激,但真的,没有尊重就没有和谐。文化是属于全体国人的文化,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兼容并蓄、和谐相处的城市文化氛围,是都市人和农民工都希望看到的。 (二) 饭堂见闻 首先我来描述一下工地饭堂的情况。这个饭堂是鹏欣公司下属的,饭堂面积不大,比较干净。安装了4台风扇,共有50个座位,饭堂有4个窗口,但最左边只供应管理人员的伙食,工人无权去打饭菜。由于工地施工人员众多,所以在中午时候非常拥挤,很多人都要打饭回工地找地方吃。 再看看饭菜。饭都是呈正方形的蒸饭块,分量足够,比学校饭堂里多得多。一块钱一个方块。但是水分偏多,味道一般。菜分素菜和荤菜,各有3到4种,素菜有炒茄子,青菜,土豆丝烧青椒,非常清淡。荤菜有虾子,红烧肉,烧鲫鱼等,油非常多,很腻。最受欢迎的是红烧肉,他们说因为油多,和素菜拌在一起很好吃。但不知道是不是隔夜,我吃了几次后都出现了拉肚子的症状,肉的质量值得怀疑。饭堂还供应啤酒,带空瓶去买是1.5元一瓶,单买一块八。不过口味比较差,但作为降温品,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接着我观察了工人们的消费情况。他们一般吃1荤1素1个饭块,共5块钱,吃饭多的人要6块钱。如果再加瓶酒,每餐就要7.5元,大部分人对此还是感觉贵了些。尽管早餐比较简单,馒头之类都很便宜,但和我一起工作的工人每天用于吃喝的费用一般都在15块钱左右,对于每天只收入50元左右的人来说服但是重了一些。由于金浦公司在工地上配备了捅装饮用水,所以水这项开支还是得到了节省。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用油问题。中央刚刚颁布政令要求“对中小餐馆和工地等处的用油情况进行严格检查,杜绝用劣质油烹煮食物”。上升到政令高度是有原因的,因为问题的确比较严重。饭堂中那些菜中油放得很多,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做力气活需要补充充足营养。但那些菜吃到嘴里你就会觉得味道有点怪,不是菜不新鲜,问题就在油上,工人里都说那些油是下水道里提炼的,这个未经证实我不能确定,但我可以百分之百保证这些绝对是非常劣质的廉价油,颜色很暗,充斥着很重的腥味。对于长年累月在工地上辛劳的工人来说,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的威胁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分析 上面我提到了很多问题,“民以食为天”,农民工也不例外,健康和充足的食物是他们工作的物质保证。据工人反映,鹏欣公司提供的饮食相比于他们以前打工公司提供的饮食已经算好得多了,在卫生和服务上都还行。但劣质油和隔夜菜等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有关部门多加作为,不可满足于表面的和谐。因为农民工对吃喝不讲究,能吃饱,价格基本能接受他们就满意了。但潜在的健康问题是他们没有考虑而我们必须要为他们考虑的。试想,如果我们听之任之,时间一长,他们的健康就受到威胁,而健康不佳公司就不会继续雇佣他们,没有活干就没有钱,就没有钱医治,也就加重了社会的负担,这些都是与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所背道而驰的,我们必须从小的地方就加以解决。还有,为什么要把管理人员的伙食和农民工的伙食分开来对待,而且农民工想花钱喝碗汤都不可以呢?温总理视察时和职工在饭堂吃同样的饭菜,为什么各位管理人员却要开着小灶吃自己的健康食物呢?解决农民工的困难,首先就要从重视他们的饮食开始。 (三) 居住地点:鹏欣公司工人宿舍,位于龙冠加油站背后,斜土路附近; 周围环境:宿舍前有个垃圾站,气味很难闻。宿舍后是高级民居。 交通情况:离地处繁华路段的天匙桥路的工地很远,上下班靠骑车,穿过5个街区,一般用时30分钟,遇到交通堵塞时间就更长。 宿舍楼介绍:(1)3层简易楼房,每层12间宿舍,都已住满,每个宿舍最少有4张上下铺的床,还可以打临时的地铺。(2)宿舍楼地面不是很牢固,有人走动时就有一些抖动。隔音效果差,能听到隔壁的声音。靠近门口的天花板上装了一个风扇,但是风很小,房间里主要还是靠窗口吹进来的风来流通空气。通风效果还好,但无风的时候非常闷热;(3)宿舍里灯火很暗,电压不稳定,电灯抖动很厉害,无法看书;(4)窗口附近比较脏乱,有人乱扔垃圾,所以一楼蚊子特别多,不过大部分人对蚊子已经没感觉;(5)宿舍附近有锅炉房,有两个热水笼头全天供应热水,一般是用桶放半通热水加上凉水去水房冲凉和洗衣服。 宿舍生活状况:由于劳作辛苦,大家回来后一般都把外衣换下来,先躺着聊会儿,再去冲凉。在我体验实习的时期由于材料没完全到位,工作还算比较轻松,据他们说,如果工程忙,就要加班到晚上九十点才能回宿舍,躺倒就睡着了,到第二天才有力气去冲冲澡。 工人们排着很长的队等待打热水,然后去水房。由于水龙头有限,里面比较拥挤。不过捧着满满一桶水从头顶浇下来的时候真的感觉很爽,全身的倦意也去了三分。 冲凉完洗好衣服,大家就躺着聊天了,就像我们在学校宿舍开卧谈会一样。他们讲的主要是工程进度方面的一些事情,很少谈论家里事情。我讲大学的生活,他们兴趣还比较大,说到有趣的地方个个哈哈大笑,不过由于疲倦,大家陆续都睡着了,一天生活就结束了。我们睡觉时间一般在九点左右,因为第二天五点多就要起床。不过两个年轻人还是比较有活力,有的时候来朋友了,冲完凉还出去走走,不过也是很快就回来了。 宿舍楼尽管有些汗味,空间也很狭窄,但大家都还算满意,毕竟劳作后能有个地方好好休息一下,是最好的一种享受了。 分析:农民工由于人数众多,为他们提供好的住处基本是一种奢求,但就算是简易住宅,也不能忽视安全问题。去年有场肆虐的台风曾横行浙沪苏三省,死伤一千多人,其中就出现过工棚倒塌的情况。所以对于宿舍建设,有关部门还应严把质量关。此外,也应保证宿舍周围的卫生,发给宿舍垃圾桶,提倡清洁卫生,不要乱扔垃圾,定期开展灭蚊等活动,防止传染病之类的扩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就算是草窝也要建设成闪着金光的草窝! (四) 农民工的流动性是比较强的,似乎无规律可循;但是一旦进入了一个工地,参加施工了,生活就基本是有规律的了,或者说是千篇一律的。这里我以金浦公司的工人为例描述一下他们的行程如何。 工作时间表 早上5:30 离开宿舍, 6:30上工, 中午11:00下班, 11:00到2:00午休 下午2:00到6:00工作 (6:00后可能加班) 代步工具: 单车,多为二手车,上工后统一停靠在工地大门外。 每日行程: 每日定时起床,骑车去工地。路上顺便买份早餐。抵达工地,有5分钟的时间吃早餐,接着花10分钟把装修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机器抬出库房运到合适的地方摆放好,开始工作。整个上午不出工地半步。中午吃完饭到工地上随便找个空的地方躺着休息一下。下午继续工作,6点收工时组长组织收齐清点机器设备和工具,吃晚饭,如果没有加班就骑车返回宿舍或自由安排晚上活动。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行程是单调的,在分好工以后,个人每天从事的工作的也基本定型。日复一日面对这种行程,恐怕大部分人都有厌倦。有些工人做的活有间歇性,比如钻眼的工人必须等切割工人割好料以后才能钻,没割好的时候只能干坐着,不能离开岗位,也不能做其它事情。这些过于机械性的行动都会让人心里产生一种厌倦甚至厌恶感,降低了工作效率。 个人采访:接着我就把“行”扩展到大一点的层面,就是整年的行程。这就因人而异了,但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点的。总的说来都是一个奔波的过程。以我宿舍的人为例。各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并且多数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要靠自己的劳作养活全家人。以下我简要整理了一些对个体的一些零碎采访(加粗的为我的提问)。 每月收入有多少,怎么支配呢?(徐:)我们都是有一定技术的熟练工,在电焊、切割、打胶等方面都有一些专长。所以每天都有50到60的工资,除去饮食等开支,有一些节余,由于要供孩子读书,所以收入的大部分都寄回去了。 做完一个工程后是继续找事做还是回家呢?(徐:) 每次做完一个工程拿到钱以后一般都先回家一趟,顺便还干干农活,等待下个工程。由于技术比较好,所以和一些包工头或者经理有联系,所以可以帮忙介绍工作,不过我是会根据情况选择的比较适合的。不过今年由于学费紧,助学贷款又没申请到,所以要多挣些钱,已经半年没回家了,但娃儿们都争气,所以累点也值。 由于我宿舍人有特殊性,代表性还不够。我接着访问了鹏欣公司一些农民工。他们年龄和我相仿,工作主要是砌砖瓦或者搬材料等粗糙作业。 每月收入有多少,累不累? (韩:) 常常加班,每月不到八百。(叹气)每天都很累,但第二天还要接着累。这样的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摇头) 是否有相关的培训提升你们的技能呢?(韩:)(指指工地上熙熙人流)那么多人能个个培训吗?只有很少人会得到机会。我是不会妄想的。 你有自费学手艺的打算吗? (韩:) 哪有钱?现在日子已经过得很紧了,没那些非份之想,自费?那我自己喝西北风啊! 有遇到困惑的事情吗? (韩:) 曾有人以前是社会上的小混混,实在没饭吃了,在这里打发时间,偷懒怠工,为了小事吵嘴打架欺负我们,虽然现在被开除但谁能保证以后不会再和这类人为伍呢?(叹气)。 想过将来的事情吗,有什么规划没有?(韩:) 想啊,谁不想想成家立业,但看看现在的状况,在各个工地找活干,被人向狗一样使唤,稍微休息一下就被批评、扣钱。走一步算一步吧,老天对我不公我有什么办法? 分析:从这些“行”中,我们看到艰辛,但也有太多的无奈。尤其对韩来说,出路何在?从他发出的“天问”中可以看出,他和他们正在迷惘中。建筑工人的流动性较装修的技术工人要大一些,而且力气活更重,他们应该更受到社会的关注。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绝不是开会时大谈特谈“加大对农民工培训力度”就可以实现的。农民工太多,各施工公司又需要大批廉价的非熟练工,公司不会主动培训,因为劳动力市场什么样的人都有,招来就是了;而政府开展的培训大多只能杯水车薪,这样造成的非熟练工积压带来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忧虑的。 (五)我的思考 我在工地上的生活从8月1号到25号,除了在工地上做事情如打钻,帮忙电焊,拧螺丝之类的活以外,我也访问了金浦公司的项目经理和相关领导。对工程的管理体系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还学习了一些管理软件,以下截图是上海市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管理软件的一个部分。我深深被现在工程中先进的管理手段所折服。就鹏欣公司来说,从十年前的南通做包工头的兄弟俩现在几百接零碎工程来做,发展到现在几百个亿的资产,除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准确把握外,很大程度是先进管理理念的功劳。董事长曾多次前往欧洲参观,引入了全套欧式管理模式。在工地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工地上实行“以帽取人”,安全帽为红色的为管理人员,白色为监理,蓝色为清洁人员,黄色则为普通工人。井井有条的施工现场和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和指导,使工作效率相当高。比如有专门的人员拿数码相机巡视,遇到有违规操作的就照下来进行处理,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怠工、危险作业的发生,既使大家能高效认真工作,又避免了工伤的发生。这就是管理科学的力量。 如果我仅仅是一个参观者,也许我的感受只能用上段的寥寥数语总结出来。但正因为我亲身参加了施工过程,和农民工一起生活,访问了管理者,所以发现远不止此。更确切的说,很多见闻颠覆了我对农民工一贯来的认识,甚至包括了大众和媒体都认同的观点,看到了现实和书本理论的巨大反差。以前,我很自如的在答题或者谈论时轻松的引用理论,当成万能膏药,还更加上自己想当然的加工。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不禁有些脸红。以下我谈谈一些主要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出现,根源就是“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说的不好听就是闭门造车,或者调研流于形式。不仅是科研,就是行政部门调查也缺少求是的精神。我这里给一个特写镜头: 8月的中旬,由上海总工会牵头搞了一次大型的安全检查,目的是了解农民工权利落实情况,为了迎接检查,工地上从四五天前就停下工程来进行大扫除,清除了大量垃圾,把工地各种设施摆放的井井有条,到检查当天,整个工地放假,由所谓的各级领导去空荡荡的工地参观,十一点多,检查团来到宿舍区检查生活设施状况,大车小车停在院子中,各级领导站了一院子,记者们拿着长枪短炮前前后后大拍特拍。几个领导正在摄像机和话筒的拥簇下慷慨陈词:“一定要保障好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但与镜头说完话后,他们并没有走进农民工的宿舍,只是随便从窗口望了一下,和公司董事长“亲切”交谈着,“认真”了解了情况,并频频点头下,接着陆续进入汽车离开了,整个过程持续了仅十五分钟。整个过程就像走秀。虽然我们不可能苛求他们深入最底层,但是进民工宿舍坐坐,拉拉家常也好点吧。毛泽东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人民公仆,嘘寒问暖不是形式,只要认真对待,以诚相待,就会通过沟通达到双赢的效果。何必前呼后拥,镜头林立呢?只有在日常施工过程中不时亲临现场,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上述的走形式,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脱节。按理说经济理论我也学了一些,习惯了用模型分析问题,也看了很多专家论证“三农”的文章。但在和农民工相处的所见所闻中,我发现有的情况并非如此,比如我们经常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把农民工的需求层次定的很低,似乎满足了他们的经济需求就可以了,哪里的报酬高就去哪里,但事实有的时候不是那么简单,有句话说“流动人口统治非流动人口”,农民工工作的地点是大城市,虽然离家的路很远,但一旦他在大城市找到工作,他不会轻易变换地点,去各个工地找活干,如果没犯什么错,一般情况会把工程做完才离开。所以他们很多时候还是以老乡为纽带进行社交活动,社交范围比较窄,即使做得不如意,也没有胆量脱离群体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是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看农民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另一点就是感觉建筑、装修等的管理还是停留在泰罗的那个科学管理时代,以事为中心,不是把人看成一种资源,而只视为一种投入成本。在访谈中我发现,由于政府部门的压力和劳动仲裁的出现,现在拖欠工资等事情发生的相对以往要少多了,万一出了工伤理赔也能很快到位,大部分是采取一次性给付的方式。生活有所保障,后顾之忧较以前也少得多了,但是为什么农民工还是不开心,常常对自身的价值加以否定呢?城市人对他们的歧视,文化对他们的忽略等等打击了他们自尊心,使他们不自在、不自信,从心底总觉得低人一等,似乎只是一种工具,因此有了自暴自弃的倾向;而分工的细化和大量重复的劳动使他们的疲惫感从身理逐渐转向了心理,降低了劳动效率。同时,由于文化水平的制约,他们有的时候无法将自己的困惑用书面或准确的方式传达给上级,比如心理问题之类,加上他们大部分不懂法律,意气用事,因而造成了一些同管理者,特别是中层管理者的误会甚至冲突,对双方的影响都不好。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第三,调查形式应该多样化,长期以来我们在搞研究时,习惯以访谈或参观的形式进行,但对于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算太高,但他们从农村走到大都市,是为了挣钱养家,至少养活自己的目的来的,他们有自己的最低需求,也有自己的目标和尊严,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许没有熟练的技术,但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他们会努力对更大的激励做出快速反应的。人们以为涨钱就有用,其实有的时候,心理激励更加重要,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的快乐,是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而这些发现有的时候仅仅通过谈话是察觉不到的。 通过与农民工同工同吃同住,即“同其住,参其劳”,我终于明白了“艰辛”的含义,也明白了一个大组织中管理的不易。深入其中,才能品出真正的酸甜苦辣。这些经历是我的一笔宝贵财富。作为社会经济调查的暑期作业,本文还很粗糙,但我相信我已把我的感受展现出来了。随着以后学习的深入,我会更多更深思考的,希望胡老师能多帮我提提宝贵意见,使我能有所提高,谢谢!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6/10/4 10:27:45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