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黄慧:读《江村经济》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157


读《江村经济》有感

经济学 20140700169 黄慧

 

翻看着《江村经济》,我不禁觉得农村之所以为农村,以及农村独特的研究价值在这份调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费孝通先生在着笔写下《江村经济》时使用的描述性语句远远多于精准、完整的事实数据,并且还做出了许多较为主观的结论,但瑕不掩瑜。因为费孝通先生全面而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开弦弓村,撰写了覆盖了家庭、财产继承、亲属关系、生活等各种方面的调查报告,并在这一过程中力求客观完整。如若能够更加深刻,也就是增多精确数据的分量,同时适当缩减较为主观的推论,就更能体现社会调查客观、完整、准确的法则了。不过《江村经济》相比《寻乌调查》是一种别样的调查风格以及叙述方式,纵然方法和叙述风格不同,却都给予我有关中国农村独特性及其重要调查价值的启迪。

   从《江村经济》的目录看,费孝通先生对于开弦弓村的调查主要专注于人以及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上,而农村的地理情况则涉及较少。而在对村民的研究中,对于家庭的叙述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几乎是全篇调查的二分之一。而正是这一部分的调查让我曾经对农村以及农民的一些不解得到解答,比如杀害女婴,买卖男婴,村民必须传宗接代,自家没有儿子会被他人笑话等现象。如今当我们看到有关中国男女比例不平衡的新闻,不少网友会在下方评论,这就是过去愚昧的人们杀害女婴的结果。除此以外,曾有一个十几年前被丢弃在大街上,幸而被外国人收养的中国女孩回国寻找亲生父母,却有数十个家庭赶来认亲。人们不禁感叹:在那一年的那一天,究竟有多少个家庭丢弃了他们的女儿!最初我看到这些新闻和言论除了不解还是不解,不能理解那些父母的思维。而看了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不含情绪地将这些被如今的我们视为重男轻女、在农村却是不言自明的规矩详细而真实地一一叙述,我方才有些体悟,农村这些沿袭多年、根深蒂固的规矩是由特定的社会条件而决定的,而继承和婚配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同时,我也有些明了社会学家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地做这些社会调查的意图,大抵是为了让人民借由这些调查,去深入地了解并以每个人特有的视角解读过去和当今的社会,进而能更好地与现今甚至未来的社会和谐相处。

   农村中对于儿子与女儿的区别待遇与家庭之中的经济关系密不可分。就儿子而言,所谓分家却不是真正的分家,即使分了家,也是几个亲兄弟的房子挨着建,相隔不了多远,因此在生产和经济上不会有隔断,也就是完全没有出现亲兄弟,明算账的情形,看似隔断,实则紧密相连。然而女儿,也许在出生之时开始,便没有被当做自己人,看到六岁之后便要开始为她寻个人家我是大为吃惊,便也明了长久以来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这样的说法了。而除此以外,儿子与女儿之间继承权的差异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江村经济》中有一节名为《新的继承法》,大意是纵使推行了促使男女平等的继承法——男女拥有同等继承权的法律,在农村中却鲜少有人会真正实施这一法则。所以在农村里,仍然持续存在着男子拥有继承权,而女子却全然没有的情况,并且大多如此。这不禁让我想到英剧《唐顿庄园》中的公爵为自己没有诞下儿子而苦恼,因为按照法律他的三个女儿都没有继承权,而一个从未谋面的远房外甥却可以在他去世后获得整个庄园的继承权,同时他的妻女连一分钱都不会拿到。即使是相隔甚远的东方和西方,同样是在乡村中,存在着如此相似的对于继承权的规定,也许能说明这种规定并不是凭空或毫无依据出现,而是一种利于乡村人民繁衍和发展的产物。我想,有些《江村经济》中描述的现象对如今生长在高度城市化地区的人们来说着实费解,但这些正是中国大多农村真实而普遍的写照,并且在村民们看来这些现象理所当然、理应如此,并且是长久以来传承下来的传统。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而对此深感兴趣的人可以在《江村经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和答案。

  在看到《户与村》的《邻里》这一节时,虽然费先生的笔触间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情感上的倾向,我却因为这段平实的描写而对农村觉得有些许向往,向往农村中邻里之间的关系。孩子满月、办婚事等喜事乡邻之间会互相款待和聚会,日常遇事有困难也互帮互助,虽不是亲属关系,彼此之前却互相承担着互为乡邻的社会义务。这一点大概与农民向来淳朴友善的形象脱不了关系,而胡老师也在屡次在课堂中提及带着学生去农村里做调查时,农民总是友善而好客的。这些仅在农村中和村民之间存在的特有的社会关系是我在阅读《江村经济》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因为在现今的城市里几乎不存在类似于乡邻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我看来又是十分可贵的,奈何却只存在在农村这样的社会体系中。这是农村的独特之处,也是农村的可贵之处。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前言中所述,他试图通过撰写《江村经济》来促进我们了解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真正过程,而农村向来都是中国不可或缺并且占据了重大篇幅的一部分,因此当我们走在倡导城市化的道路上,我们便是看着有着自己独特风俗的农村与各种新鲜元素相互碰撞进而引起中国农村变迁的目击者。阅读着《江村经济》,便是了解着农村原始的面貌,同时观察着农村在与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走向改变,成为更为适应这个新时代的农村。而其间的变化是不能通过高度概括的三言两语而了解的,所以我们期盼并需要一个细致、准确、完整的调查报告,把农村的边边角角,村民的言语举止,农村固有的风俗文化,村民不同于他人的传统规定都一一记录,而这就是《江村经济》。而在这一细致的调查中,这个原本熟悉的单位显得新奇起来,我曾以为就如家家户户、家户喻晓这些常见词一样,是同等含义的。但在农村中,一家并不等同于一户,可能会有几个破裂的家庭组成一户,也就是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劳动单位,但彼此之间却没有亲属关系。就先前所了解,村民一般会以一个家庭为一个劳动单位,所以才会出现所谓分家并不真正分家的现象。但当由于其他原因无法组成完整的家庭即有效的劳动联合体,村民会选择抱团以追求高效率的劳动,这个现象在农村中显得很有特色。读到这个部分,不禁觉得农村中村民与各种类型的人之间都存在着不言自明且既定的关系,而对于这种关系的规定虽没有法律约束却显得合理,如学徒制度中师傅包食宿和学费,学徒给其免费做工。农村中不需发布有特定约束力的文件,却能维持复杂并且稳定的村民关系,可能是因为一个村内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人口流动,村民之间都是互相知晓的,张三李四王五都知道哪口人是村里的,而哪些又是外乡的。但这种长久以来稳定的局面,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渐渐冲散了,我们现在都知晓有一种人群叫留守儿童,而且现今留在农村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都到大城市中寻找更多养家赚钱的机会。而此时,农村不管还是都已被这股变迁的潮流冲散,没有青壮年的农村也鲜少有人耕地。虽然《江村经济》中记录的农村已是变迁中的农村,而现今的农村在变迁的路上走得远了许多。我们可以下乡或者亲自去做调查,进而解读现今的农村,同时阅读《江村经济》来了解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农村,对比并追溯其间的变迁过程,心中形成自己对于农村的独特认识和解读,才能说是真的对农村有所认识,而不是随意摘取他人对于农村的主观评价,错误地以为自己懂得农村。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10 9:31:45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