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刘结仪:打破砂锅问到底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148

     《寻乌调查》读后感    

                   经济学班 刘结仪 20141305090   

      拜读毛主席的《寻乌调查》后,内心的震撼可归结为二:一是对于毛主席的调查方法、写作风格的赞叹,真正做到了客观、完整、准确,颇有韩柳之风;二是对毛主席个人精神、领导品格的颂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精神,深切了解人民疾苦的领导风格,都一一重塑了毛主席在我心里的形象。

      通过细读《寻乌调查》,我领悟到了一些毛主席的调查方法与写作风格。首先,《寻乌调查》立足于寻乌这个介于闽粤赣交界的县,通过对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土地斗争展开大规模的调查,透彻掌握了寻乌的各方面情况。毛主席采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正如文中毛主席的原话:“我们研究城市问题也是和研究农村问题一样,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是显然不对的。”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小题大做”而不能泛泛而谈。同时说来有些惭愧,大学以来我做过的几个“调查”严格说来并不算一个合格的调查,只是随便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再找一些同学帮忙填问卷就了事。“拼着精力”、“研究透彻”这些字眼都是那么一针见血,且不论问卷的数据是否有代表性,问卷的结果往往只能反映表面的问题,问题的实质我们根本无法触及。当然,在要求反映较大范围,且仅需反映表面现象的情况,问卷调查法方便有效,但更多情况下,我们要追溯源头,便要走出校园这个象牙之塔,置身于调查地点,联系于调查对象,踏踏实实地做细、做好。

      其次,《寻乌调查》实现的了社会调查的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就完整性而言,《寻乌调查》的详细程度简直是叫人瞠目结舌。调查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在第三章寻乌的商业中描写寻乌城的各种货物时,毛主席不仅罗列了大大小小各种商品,比如杂货店中一百三十一种洋货,水货店里四十一种生意等等,同时描述了商品来源地、商品单价、商品交易量、店主阶级状况、生活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等等。其实我一开始也不能理解这种详细程度,但是反复思考后才发现原来越详细就越深刻。一来对于毛主席而言,他做此调查的原因之一是“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如果对于商业、商人的情况不能完全理解,其对待商人这部分群众的方针就很可能是错误、失败的,同时在走访商业的过程中,毛主席谦虚、勤恳的态度以及心系群众疾苦的形象也能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二来对于读者而言,详尽的调查内容是一种珍贵的史料,对于研究人民生活习惯的变迁、道德伦理的变迁等不可或缺。从而我思索着如何能实现完整性,从主观上,要学习毛主席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多问为什么,追根溯源;在客观上,通过分类、排序等梳理完整脉络,既要实地调研也要多方运用资料协助。但过犹不及,完整性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而应详略得当,按照重要性分配详略。比如在研究个人地主时,毛主席将二十个大地主,一百一十三个中地主收租情况、学历、仕途、反动状况等都一一描述,但对于富农却没有如此详尽,原因是“为的是研究这个阶级的政治作用,不列出来便没有充实的例证”,地主是旧社会的指导阶级,他领导者商人、传教士、从而统治着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游民等。所谓“擒贼先擒王”,对地主阶级了解透彻才能逐个击破,粉碎地主阶级是土地斗争成功的第一步。而说到准确性,我认为《寻乌调查》的准确性体现在语言的精炼与数据的精确性上。语言的精炼一方面体现了毛主席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和坚实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完整性的必要保证。以上述研究个人地主部分为例,将二十个大地主、一百一十三个中地主情况一一罗列极有可能增加大量篇幅,让人感觉冗余乏味。但《寻乌调查》却没有落入这种陷阱,如“寻乌千石以下五百石以上的大地主有十二个。曹善成(西厢田背),收租五百石,祖父发的财,是个‘老税户’。丘树烈(西厢图合),收五百石,无大用。他的儿子是个工程师,南洋大学毕业,到英国大国一转,现在天津什么锅炉公司当工程师。曹愿森(东厢),收五百石,本城高小毕业,四十岁了,在东厢有权……”文中描述简洁准确、不拖泥带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不过数页的篇幅已将百余个地主的关键信息分析透彻。颇有韩愈“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新奇简劲,逻辑严整,文从字顺”的写作风格,令人高山仰止。而实现数据的精确性则更为困难,毛主席完成这篇《寻乌调查》不过十几天的时间,但文中罗列的大量详实的数据并非是常人十数天可胜任的工作量。譬如第二章寻乌的交通罗列了四条大路与数条小路的途经点,各途经点之间的精确距离;再如第三章寻乌的商业呈现了大大小小各种生意商品的来源地、输出地、运输路径、供需数量、市场价格、每年交易总额,税捐数量等等,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一准确统计该是如何繁重;又如第四章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中详叙了农村人口成分统计、公共地主土地占有量以及其延续与运行,个人地主土地占有量及细化到个人的收租情况,剥削情况中地租剥削方式、收成在地主与农民间的分配比例,高利剥削方式、高利剥削者主体与被剥削者主体、利息梯度及占比等,税捐剥削的方式及税额,寻乌文化程度统计;最后第五章寻乌的土地斗争分田后不同地区每人得田数量及收成状况。如此纷乱复杂又极其要求精确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让人望而却步,但数据的精确性却意义深远,比如准确了解剥削情况特别是透过可比较的数字才能最直观、最深刻地了解贫富分化、剥削制度的严苛,如此一来毛主席的原话“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才那么让人觉得精辟又沉痛。纵然毛主席得以完成调查少不了调查会成员的积极协助,但众说纷纭,个人提供的资料这些第二手材料少不了不准确、有偏见、甚至不了解,也无从考察其真假。科学调查至少可重复三次,只有实地去询问、去测量从而得到的第一手数据才为能经得起反复推敲、验证,最终发挥其效用。最后说到客观性,课上胡老师所说实现客观性即“叙述而不是描述”这种方法我还没能参透其深意。我的理解是叙述是客观的,描述即主观的,就像观察一张照片一样,叙述即每个人都能观察到的共通相同的地方,没有人会反驳;描述则如“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个人当时的境遇、心情,知识背景,切入点都是不一样的,因而描述的内容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我们要求真相就必须取得客观事实,就不能融入主观的感情、主观的臆测,主观的狭隘,真相必须是客观的、毋庸置疑的、不可反驳的。在《寻乌调查》中,客观性体现在多引用原话、俗语、名称、民歌等,举实例以及少评论甚至不评论的风格。比如调查中说到地租剥削时引用的一首当地南半县土地斗争期间农民、小孩子普遍传唱的歌曲——《月光光》,这些民歌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见所闻所历、有感而发而成,且其普遍性足以证明其感染力,而客观的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有感染力。并且调查中毛主席提供了非常多个人的实例,比如在揭示“卖奶子”现状时,“我就是历来一心别人的记载上面写着‘卖妻鬻子’的话未必确实的,所以我这会特别下细问了寻乌的农民,看到底有这种事情没有”,出于这种缘由,毛主席将当日出席调查会的协助人所认识甚至亲身经历过“卖奶子”的实例都叙述出来,因此这些实例就如证据一般,是可考察的,客观揭露了寻乌剥削阶级的罪恶。做到完全客观是极其困难的,有时这意味着和自身利益的博弈,就如同现在的报刊传媒业,让人们了解真相本是他们的初衷与本职,但掩盖事实、将舆论引导至某一方使自身获利、甚至制造假新闻假舆论这些伎俩早已见惯不怪,“利”字当头我们又如何能尽信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所以我们往往不知该信什么甚至什么都不信,不知该怀疑什么甚至怀疑一切,不禁觉得可悲。但《寻乌调查》却没有偏向自身利益的倾向,“这不是我过甚其词,故意描写寻乌剥削阶级的罪恶的话,所有我的调查都很谨慎,都没有过分的话”,这种实话实说显得多么可贵!最后《寻乌调查》之所以是一篇调查,在于其不添加个人的评价、议论,而是看到什么写什么,这样才能引发作者的自身的思考,而不是在个人偏见上引导着读者。扪心自问,我们很多时候甚至连思考都是有固定的框架的,是有所谓“预设”的,这种预设往往是别人已形成的观点,你接受了从而成为你潜藏的假设,但如果你的假设都是不客观的、狭隘的,那么推演过程再科学你也不能得到客观的结论。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13 0:52:41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