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何俊锐:何以寻乌?何以江村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948



何以寻乌?

——读《寻乌调查》有感

20143602012

何俊锐

寻乌调查,这是毛泽东在1930年江西省寻乌县所作的一篇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期初拿起文章时,觉得枯燥无味,通篇是平乏无味的记叙,一点没有华丽的辞藻。这与我过去的所有阅读简直是天差地别。但是通过循序渐进式的阅读才发现,寻乌调查正如一个桃花源,“初极狭,才通人。”然后“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在看第一遍觉得枯燥,到第二第三遍看才真正意识到毛泽东在做这番田野调查的厉害之处,此番详细,此番到位真是鲜有。那么下面就且谈一番本人的陋见。

为什么要写寻乌调查?

首先,谈到寻乌调查必须从毛泽东当时写作的初衷出发,为什么要写下这份调查?1930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江西、福建建立起了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当时深刻了解到最广大的群众力量不是乡绅土豪,而是普通农民。同时,以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完全无法与国民党政府抗衡。因而毛意识到,要团结农民,那么如何团结农民,最重要还是要解决土地问题。因而为了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根据地,毛一直想找一个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田野调查,恰逢又经古柏同志介绍,找到了能够充分提供材料的人,促成了这份寻乌调查。这对于后期毛泽东在江西省建立苏维埃政府以及土地革命的开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寻乌调查的亮点

翻开寻乌调查,不得不再次感叹,这份报告真是当今田野调查的典范,全文贯穿着老师所说的“客观、完整、准确”六字要领。在寻乌调查的前三章主要是描述了寻乌县的基本概况,大到交通,小到柴米油盐无一不尽然显现在我的面前,比如在描写交通中的陆路时,毛把所有老往的大路小路、如何经过、公里数为多少都尽然描述出来,在读的时候,就似乎有一副地图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如此给读者一个清晰的了解。但是,这样的写法,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是相当困难的,作为一篇调查报告也算是少见的。所以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正如老师所说的“准确。”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毛在叙述寻乌时是做好了功夫,列出了详尽的框架,如在第三章到第五章都有列出章内的目录,这是较为严谨的做法。如商业部分,先是描写了,门岭、安远、梅县、惠州来货,再到寻乌出口,重要市场,成内的盐、杂货等。可以看出一个空间的范围是从周边到当地,一步步由大往小写得过程。而且在城内的各项商业也列举得十分详细,可以看出在构思时候的完整性。同样地,在第四第五章也是如此。在这一方面,寻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过去写文章的时候,总是急于求成,框架还没列清楚就开始动笔,往往需要的数据没有想好,到文章开展到一半的时候发现数据的缺失无法得出结论,如此使我在写作的时候处于被动状态,不得不停止写作,转去搜集数据,如此浪费许多时间。但若是像毛一般,从开始便思索清楚到底要什么,再写什么才能使文章的结构完整,也避免了遗漏。这就正是体现了“完整”。再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描述的过程中只把主要的信息体现,没有过多描述性句子,文字也没有出现累赘。但是却能在这精简的文字当中把该有的信息表达出来。将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没有追加分析,也没有加入主观的情绪,这就是所说的“客观”。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下的文章,许多都是注重分析而不注重事实,其实这样是本末倒置。如今在各类网站上发表的文章新闻,从不知何处得到的数据,还没有加以辨别真假,而且还取其个别,片面地得出结论。就如之前看过的一段新闻“万能险“跑不赢”定期存款,多家保险公司已经停售”文章具体讲到,央行进行年内第二次加息,5年期定存利率已经达到5.25%。而在加息通道下,多家保险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还徘徊在4%左右,并未上调,甚至个别保险公司的结算利率不升反降。其事实是结算利率的浮动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此类似的新闻或者文章不在其数,这样的文章一旦发表不仅混淆读者,而且还可能不必的社会恐慌。因而,我们在做文章时一定要谨记六字真言“客观、完整、准确”

寻乌的政治动机

再次回到文章当中,从内容上分析可以发现,文章的第四第五章是全篇调查的重点。讲到底,毛在开展寻乌调查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还是政治,此时的共产党正在进行土地革命,唯有真正地了解到农民与土地的真实关系才能有效地开展革命。第四章中讲到了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第五章讲到了寻乌的土地斗争问题。用我们现在文章的写作结构则是,第四章讲的是现状,第五章讲的是问题。想起当时学习历史的时候,对于“打土豪,分田地”我是持有反对的态度的。我当时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共产主义的,毛因当时的地位而不了解民情故做此决策。直到我读了寻乌调查后,我才直到毛是认真地对农民、地主对土地关系进行了一番考察,也是由此我才发现毛的高瞻远瞩。他真切地了解在当时,中国的力量集中在农民的手上,只有掌握农民的支持,才有可能推翻国民政府。在抵抗平田的人当中写到,“没收富农与否,群众认为是不成问题的”,所以说富农已经失去了地位,群众在此才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份调查当中,对于分配土地的区域标准还有留公田问题等,作出的详细解释也是为后面的土地革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14 0:00:54
当前页:1/4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