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林苑:读寻乌,习调查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433

读寻乌,习调查

——读寻乌有感

14级经济班 20140700163  林苑

在读《寻乌调查》以前,对毛主席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军事家,政治家的层面上。对,还有从高中课本上读过的《沁园春 长沙》,那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诗人。

翻来这本书以前,一直以为会是像《沁园春》这样的用诗意满满的语言来组成的一篇调查报告。然而打开第一页以后,我发现我错了。第一眼粗看前言,“断断续续”的句子,似乎一眼望下来整篇都是由逗号隔开的短句组成,根本不存在那种可以让人一口气读不完的长句,再仔细一看,每个短句也是很简洁,细读一下有一种在读文言文的微妙感觉。看着前言里介绍这份调查涉及的人员,真的是像极了以前语文课本里每到古诗词页面里最下面关于诗人的释义。本以为只是前言是这样的风格,连忙往后翻数页,发现贯穿整本书的风格都是这样的简洁风,朦胧的文言文风。然而,从前到现在,对于文言文这个板块的学习一直是我比较不青睐的板块。所以第一次看《寻乌调查》,看了二十分钟之后实在是难以坚持下去便搁置一边不了了之。

决定重新翻来这本书是上课听到老师一直强调的“没有分析,没有结论”,“越详细越深刻”,“客观完整准确”。说实话,在没有接触胡老师的课堂以前,对于调查一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直以为调查就是要经过调查、再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所以当第一次听到“没有分析,没有结论”的时候,受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我以为老师想表达的意思是没有好的分析就得不出好的结论。回想以前参加各种比赛写调研报告的日子,大家讨论的重点都是放在了分析部分,分析最好能用到数学模型,这样看起来才有理有据,这样的作品才容易赢得评委老师的青睐。再听胡老师细细解释“没有分析,没有结论”这句话,原来老师是想跟我们说,一份好的调查报告,应该只记录所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不应该妄加上自己主观方面的分析和结论去定型调查,回应了老师一直强调的“客观完整准确”三个词。一时之间我也很难去转变我原来的观念,只用记录而不用分析结论就能写成一篇调查报告,这样的方法我也确实很好奇。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才是永远进步的人。正是这份想进步的好奇心驱使我重新翻来这本书。

我一直认为,调查一定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所以在认真去解读《寻乌调查》之前,先查阅了有关毛主席写这份报告的背景。《寻乌调查》是毛主席于1930年所作,记录了寻乌这个介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县的情况。1930年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抗日战阶段,当时毛主席来到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这个时候党内和红军某些同志“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有了新的抬头,不注重调查研究,迷信本本去指挥工作,纯主观地瞎说一顿,既失掉群众,又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安于现状,空洞客观。为了洗刷唯心精神,深入土地革命,防止一切机会主义盲动主义错误出现,毛主席下大力来做寻乌调查。鉴于寻乌这个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选择了这个地方。

《寻乌调查》一共分为五章,分别记录寻乌的政治区域、交通运输、商业状况、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情况。第一章和第二章篇幅较短,在我看到,这大概是一个引子,先开门见山,总体写寻乌的区域划分和交通,紧接着再在这些区域里、区域的交通中展开寻乌商业土地情况的记录。第三章到第五章,每章的篇幅都很长,又细分了许多小节,从大到小,从生意到市场到柴米油盐,从田地分配到大地主小地主到富农贫农到钱粮和税,从山林到池塘到房屋,事无巨细地将每件大事小事抽丝剥茧地娓娓道来。如果说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毛主席向我们抛来了一团毛线,那从第三章到第五章便是毛主席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去把这团看似乱糟糟又无从下手的毛线慢慢平铺开来。

印象深刻之一的部分是第二章对寻乌的交通的记录。分别从水路、陆路、电报、邮政及陆路交通器具讲明。其实在读到这章的时候,我来回读了几遍,脑海里依旧是乱糟糟的。这大概跟我地理不太好好些关系,当然,这是后话。所以我就比较有疑问,如果直接换成地图来说明岂不是更好?这样就可以少了很多跟我一样在这里迷茫的读者。后来又仔细想了想,一方面可能受到当时的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没办法绘制出详细又深刻的地图;另一方面,再仔细阅读,就算只是在叙述交通,也是详细到连小路都有。这等的详细程度,恐怕不是能凭一幅地图能表达出来的,有时候文字表达事物的能力还是要强过于图画。又想起胡老师讲过的“不做抽象性概括,做形象性叙述。”我觉得在第二章关于寻乌的交通的记录中真的很贴切的做到了这一点。可以看出,调查员们一定是亲自踏遍了寻乌的每个角落,又是精确地去测量过,并且也了解了这个地方的曾经,方才把这些调查的内容记录下来。反观我们大学生今时今日的很多调查,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答案恐怕少之又少。换做是我来写寻乌的交通,我也没想到要如此细致细微地把所有记录下来,大概就记录一下我走过的路,大概就说怎么走最方便,甚至大概做多绘制出一份地图便结束了这一章的内容,而这张地图也大概没什么含金量。想起去年去三下乡的调查,我们也只是去了几户人家做访谈,跟毛主席这寻乌调查比起来,也不好意思说我们是调查了。当然,自我批评的时候也要学会改进。单是从交通这部分的记录中,“客观完整准确”三个词就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客观,这部分里并没有参杂任何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说明那条路最好走之类的,确实,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份要记录给他人参考的调查报告,若是加进了个人的主观臆断,世世代代传下来这份报告不知道要扭曲到何种程度。其次是完整,就如前文所提到的,这里的交通记录详细到连小路都有,就好像一棵树有几片叶子都给我们数了好几遍,面面俱到。最后是准确,这一点在陆路部分的记录深有体会,从哪里通往哪里,距离多少,都在后面用括号标出数字,而数字是最准确的记录了,是要走过多少路测量多少次才敢最后记录到报告中。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14 0:02:21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