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宁珈琪:重读出深思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451



重读出新思

——读《寻乌调查》有感

早在大一的下学期,我参加了胡老师指导的下乡队伍,那时导师见面指导调研,胡老师就推荐我们回去看《寻乌调查》和《江村经济》这两本书。那时首先拿起的是《寻乌调查》,拜读之后,觉得里面的各种描述都极为详细而理性,但因为还没有任何的调研经验,那时候的我还领悟不到这本书对我们进行调查的指导作用。像寻乌调查这样详尽深入的调查,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我们做调查的蓝本,但跟我们能做到的相距很远。

而今,各种机缘巧合让我有机会上了胡老师的社会经济调查这门课,在老师的要求下我再一次翻开了《寻乌调查》。这一次阅读,跟上一次阅读间隔的这些时间里,我曾参与或是主持了几次的社会调查。我想是这几次调查的经历,让我比大一时那什么都不懂的自己对于社会调查有了更深的体会与了解。因而重读《寻乌调查》,我不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脚踏实地做出来的调查、什么才是真正有现实意义的调查,而且,通过联系我这一两年来做调查的经验,我对自己今后再进行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改进方向。

开篇,毛主席道:“寻乌调查是19305月四军到寻乌时做的,正是陂头会议之后,汀州会议之前,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这一句话让我想起了毛主席在1930年提出来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经典论断。毛主席做过的调查有多个,流传至今最为著名的就是这份《寻乌调查》了。有不少调查都在战争时期丢失了,但从这份调查来看,他其他的调查必然也是一样的细致深入吧。我们一直都知道,毛主席能够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对于中国社会问题及社会力量的剖析十分准确。看了这份调查,我才意识到他的分析之所以如此准确,是因为他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像寻乌调查这样的一个又一个实事求是的实地调查之上的。可见,毛主席自己,就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身体力行者。这一点,不仅是当年中国进行革命的精髓,也应该是我们当下每一个人做人立世行为准则。特别是身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不主动去探寻事情的真实面目。“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表达得每一个观点,都应该建立在切实调查的基础之上。

读《寻乌调查》的过程中,我时常能看到一些跟我们家乡方言很像、但跟普通话不同的表达。比如说,“亏本”称“蚀本”,“一块五毛以上”称“一块大几”等等,类似的地方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这些比较特殊的表达后,毛主席都会标明其意思,以防其他地方的人会看不懂。虽然这样处理稍微复杂了一点,但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恰当的处理方法。因为这种处理,让人感觉这一篇调查十分的客观。因为一些方言的表达,可能可以直接转换成普通话,但如果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本土特色。一些方言的保留,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当地人的真实生活。最典型的就是后文讲剥削状况的时候,毛主席甚至用方言将当地的一些歌谣、典型对话直接地表现出来,而选择在其后做一些备注。

看着调查中的一些表达跟我们广东的表达很像,说话的口音也跟客家话很像,我就突然想起我似乎还不知道寻乌到底是位于哪个省的哪里。于是我翻回头去找相关的介绍,发现居然在这方面没有任何直接的介绍,只是很简单地说了一句,“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虽说知道了寻乌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地语言有广东话的痕迹了,但我还是认为,对寻乌的具体地理位置作一下介绍,是十分必要的,缺少了这部分描述,是这份调查美中不足的地方。下面是我查到的资料:“寻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端,居赣、闽、粤三省接壤处。东邻福建武平县、广东平远县,南接广东兴宁市、龙川县,西毗安远县、定南县,北连会昌县。是整个中部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空间距离最近的地方,并可在数小时内到达。”

就像我开篇就说的,这篇调查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细”。“细”到了一种什么程度?这篇调查里面的每一个调查内容,都详细地列举了相关的人、事、物。就比如在对商业的调查中,毛主席不仅列举了从事某种商业的每一家店及他们的或详或略的介绍,甚至还列举的参与交易的每一样商品,同时还不忘详略兼顾。跟一般的调查不同,毛主席这篇调查给我们展示了每一个详细的数据,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自然地对于其多少、大小就有了自己最直观的判断。倘若不是向我们展现数据,而是用一些抽象性的概括(比如“大部分”、“很少”等等)的话,每个人对其的判断都一定是不同的。这样的细致极好地体现了社会调查应有的客观、完整、准确。而我对于这样的细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当你沉溺在它的描述中时,你就会感觉自己好像真的生活在寻乌一样。那里的环境、生活、贸易、斗争,都熟悉得好像我就是亲眼看着这一件件事情的发生一样。能带给读者这样深切的体会,能做出如此详细的描述,我们不难想象毛主席对寻乌的观察室多么地细致入微。

佛学里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毛主席自己也说:“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他花了这么多的心力在寻乌做这个调查,极尽细致地描述寻乌县中人们的各种生活细节、经济与阶级状况,目的不就是为了通过细致深入地剖析寻乌这一个县的情况,从而得知三省交界处的整体状况吗?这让我想起佛学里的另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毛主席正是通过剖析寻乌这一朵小小的“花”来了解这个小社区整体运行的“道”,从而将这个“道”推广到整个三省交界处。而这样的调查,也是了解全国农村乃至城市在当年的状况的基础。

想想我们现在,各种大规模的调查不断地在进行。不可否认,这种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对于当下的宏观经济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大范围的调查得到的结果能代表的仅仅是宏观上的一些表面的整体现象。就像一棵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有其独一无二的脉络,我们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村庄或者社区,甚至每一户人家,都有着其特殊性和代表性,而这些特殊性才是我们整个宏观表现的根源。因而我们要想更准确地去理解得到的宏观数据,我认为个体的特殊性研究还是不可或缺的。

重读寻乌,我从毛主席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这种细致深入地调研方法,更多的是他对待调研的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他在那个革命年代就能对调研有如此理解,这真的是我们现在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21 23:47:47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