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李晓琪:江村缩影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938

 

调查区域——开弦弓村

南方人,但从未见真正的水乡波光丰美。十一圩、三条河流,密网交错形成生命的命脉。繁盛的长三角,水稻香、河鱼肥、桑丝白,还是存在脑海里的画卷。

费老在此处表明,选择村落这一公认的社会单位,作为调查的领域,既能保证细致的要求,又不会过大。通过对村子中居民间的彼此关联和地理上各处的分布安排中挖掘其中的亲属、权力、经济、宗族关系,探究隐含其中的社会大背景、俗规人情等等。对于这生活的切片,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保甲制和外乡人。知识有限,之前从未听过何谓保甲制,作者虽只是一提,却勾起我的兴趣。这样一种行政体制源于宋朝,1931年,国民党剿共总司令认为剿共不力的原因是当地民众不支持政府,于是为去此弊端,下令研究并草拟保甲制度和保甲法规,广东的“牌”也是这样的产物。个人、宗族、国家有了关联,单显然在上个世纪这只是国民党政府为实现剿匪的手段。但其实无需受限于这样一种制度,长期的历史,已经让我们形成了稳定牢固的地方群体关系。

至于外乡人这点,确实颇为有趣,社会融入度和歧视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经济学家探讨的热点。当然,直接提到歧视可能过于武断了。这样的区别确实是有深远的经济后果的,绝不只是单纯的一处现象。讲到外乡人从事的特殊职业,到是跟经济的细化分工职能紧密相关,讲到口音,又同文化碰撞、包容、坚守有关。我想,中国至今的某些现象也是同这样微小的观察情况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每年年底的迁徙大潮,到底是什么驱动着我们维持对故地的念想和习俗的维持,去掉家庭的纽带,地域上的某些文化物质的捍守也许是藏在潜意识中的。再比如华侨们,可以说唐人街、老干妈这些都是已经携带在身体里的文化基因序列的产物,如果你忘不掉和努力维持着这样的多样性,可能在包容的化学剂下,就会有新高度的碰撞产生。同样,这种差异的维续,也带来贸易。口音可能是习惯,但口味、饮食、穿着等等,甚至是带来了跨越海洋和种族的贸易和传播。

 

第三、四、五章——家与延伸

总的来说,这三章,从家庭为核心展开了关于个体间关系以及夹杂其中的血缘关系、分工职能、家庭及社会地位、财富分配、权力分配种种成俗不成文的你明我白的 传统。粗读下来也能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某些时候会有强烈的熟悉感,即作者通过文字呈现了某些一直刻在脑海里但我们无法表达的,或许可以先称之为传统或者习俗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可怕的。他们是我们某些意识的前身或者培养基。

家庭在我们的观念界定里,聚力总是大于离力。仔细读完,可以发现其实这三章都有围绕着两股力量(依存与分散)在写,每一个细节的存在并非凭空捏造产生,可以看到文字背后的真实和细致。

依存保证了延续(繁育、孝敬)与合作(分工),实际上解组(分家)也是恢复和维持。家庭成员的数量又同经济基础密不可分,财富继承与抚养、赡养无法分割;资源、物质、宗教、伦理不停的在其中轮番上场。有时颇为有趣,有时荒谬却又真实存在。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其中,且被这样的力量支配着。最明显的,你看那婆媳关系,跟如今活生生的现状无异。再看那女儿出嫁前的一系列做媒环节,故作推脱,欲要还拒,滑稽感十足。这样的 经济交易在当期看来甚是十分低效的。还有那算命先生,究竟合不合适竟还可以“商量商量”。甚至是女性通过自杀威胁那些看起来无奈的“柔弱的维权方式”。可笑。但并不敢说现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这代里这种现象已经全然灭亡。不过高兴的是,过去的一些习俗如今我们在纠正的路上,并且有的形成了法律形式的权益保障。

说到分散的力量,这种分散作者没有直接提出 是不好 的评语说辞。实际上,有好有坏。

结合贝克尔提出的家庭分工理论可以看到,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中一方专业从事市场活动,另一方专业从事家庭劳务,双方是可以通过贸易实现收益增加的,男性在市场活动上具备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基于生理上的,这不可否认,由此这种性别分工差异也导致了工资水平上的差异。随着时代的进步,男性和女性在市场活动和家庭劳务上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性别上在分工和例如以工资为回馈代表上的差异也在缩小。费老多次提到家庭集体经济的的分解倾向,可以看到那时在财产的传递过程上,已经由于对经济独立性的需求而进一步产生的瓦解力量,无论这种力量是年轻一代的个体追求还是事家庭功能实现(繁育延续)的必然的物质要求产生的。

三章中有几处印象颇为深刻。一,婴儿的死亡。二,女儿的出嫁。三,教育 。四,按年龄组分配权力的原则变化。

一和二有关联性。婴儿的人为溺亡,绝大数原因是基于女儿出嫁损失。再者,出嫁的彩礼和聘礼也甚是有讲究的,这笔嫁妆牵涉家庭的物质基础、女孩的家庭地位等等。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彩礼和嫁妆实际上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37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就已经有了记载。婚姻市场上,适婚女性的越来越少,男性竞争激烈,就越可能需要更多的彩礼或嫁妆。或者切换个视角看看,女儿出嫁,泼出去的水,女孩在过去(实际上现在也存在)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那么作为部分补偿,父母会在女儿出嫁的时候把一部分财产以嫁妆的形式送给女儿。而嫁妆(彩礼)实质上也对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承担的成本或风险给予了补偿,即使这在过去可能相对而言时微不足道的。嫁妆(彩礼)的所有权归新娘所有,新的家庭即使要变卖也必须获得新娘的同意。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8/1/3 11:51:19
当前页:2/4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