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林依:此心归处,调查本真

作者/来源:球田 点击次数: 1958

此心归处,调查本真

——读《寻乌调查》有感

20150700036 经济学 林依

   毛泽东说过这么一番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他也亲身实践着这句话,他是认真的一个社会调查学家,探访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疾苦,记录真实数据,提供指导方向。

在本学期以前,我对于毛泽东的印象,还停留在他为新中国成立和发展而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中,还停留在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词歌赋中,从伟人的事迹中我了解到他常深入百姓,了解民生,却一直未仔细拜读毛泽东的调查报告。很幸运,本学期的社会经济调查课,胡靖老师要求我们认真阅读《寻乌调查》,从字里行间体会毛泽东社会调查之功力,体会“客观、完整、准确”之于调查报告的重要性。

《寻乌调查》收录在《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系毛泽东在19305月在寻乌县完成的一手资料收集,并于193122日在宁都小市整理完成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全文为“总——分”结构,共分为五章,政治区划、交通运输、商业状况、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情况。

导言极为严谨和细致,交代了《寻乌调查》的写作背景和调查缺陷,从这里认识了一个作为调查学者的毛泽东,从这里开始了慢慢七万余字解说词的寻乌人文地理之旅。

其一,毛泽东在导言中列举了帮助组织调查的古柏同志以及提供大量调查材料的寻乌工、农、商、学、兵各界代表,共11人,并对他们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概述(包括年龄、社会经历、所在地等)。在这11人中我留意特别是郭友梅和刘亮凡二人,前者曾任县商会长,后者曾任县署钱粮兼征柜办事员,他们所提供的资料,可以说就是当时寻乌城的行政记录。这 11 个人方方面面的“行政记录”就构成了寻乌城的众生态,囊括了寻乌城的基本社会经济轮廓。该段列举我认为十分细致且能够说明该调查的客观性。以往浏览的调查报告中数据的来源往往是难以明确指出的,很易让读者质疑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毛泽东在做寻乌县的调查时充分考虑了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并结合了当时中国实际。其二,导言明确回答了“为什么调查、调查目的是什么”两个问题——“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侯,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对于调查存在的缺陷也坦荡地指出——“这个调查有个大缺点,就是没有分析中农、雇农与流氓。还有在‘旧有土地分配’上面,没有把富农、中农、贫农的土地分开来讲”,对于当今拜读该调查报告的读者有所启发,由此让读者动手实践调查,以更为全面的角度了解寻乌。

第一、二章介绍了寻乌的政治区划和交通,为接下来三章的详细论述人文奠定了地理区位的基础,正是由于寻乌位置的特殊性,而具有极高的调查价值。但我认为此部分仍存在缺陷,平铺直叙寻乌县的地理区位却没有详细的地图展示,一时间难以确信文字的表述与实际的寻乌有何差异。我暂且认为,此部分是《寻乌调查》的败笔吧。

第三章介绍了寻乌的商业,阅读完本章我深感寻乌商业之发达多样、毛泽东调查之详尽深入。该章节首先介绍了寻乌县对于周围县市的商业往来所起的作用,从毛泽东的叙述中了解到门岭到梅县、安远到梅县、梅县到门岭和梅县到安远、信丰的生意都需要经过寻乌,寻乌类似于中转站,由此拓宽了寻乌县当地市场的商品种类。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在“(二)安远到梅县的生意”这一节,这节内容介绍了鸡、牛、猪三类生意,其中对卖牛生意中有这样一句话:“税到牛身上,黄牛每头四毛,水牛每头五毛,名之曰‘饷’。抽过了税,在那只牛身上拍上个‘饷’字的石灰印,买主就起牛跑。”在我看来这句话极富有画面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牛贩子们在吆喝着自家的牛壮实肥美,看到一头头被拍上“饷”字印的肥壮的牛,感受到无论淡季还是旺季牛市的一片生机。

在记述了与寻乌有关的贸易往来后,毛将寻乌县当地的市场放大以观,介绍了寻乌对外出口的货物及寻乌本地的商品市场。后面几节内容我印象深刻毛写的一段话——“对于商业的内幕始终是门外汉的人,要决定对待商业资产阶级和争取城市贫民群众的策略,是非错不可的……我们研究城市问题也是和研究农村问题一样,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这段话虽然不是对于寻乌县当地市场的描述,但是在该节内容的开篇,能够感受到毛泽东在做该调查时确实是真实、客观的,摒弃了手到擒来的“拿来主义”,为获得一手数据,探访田间地头、记录各个阶级的态度;为了解寻乌的商业刻苦探求,从“门外汉”到“引路人”,所记即为所见,那也就不纠结于毛为何会将一份调查报告写得平铺直叙、朴实无华、雅俗共赏。

我极为钦佩毛泽东在记述寻乌城的生意时的完整、准确,透过两万多字对各种货物生意的详细描述,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寻乌城商业市场的货物种类,而且能够以类似上帝视角的方式了解到与货物有关的人际关系。精彩之处不胜枚举,而尤为吸引我的一处,是在介绍酱油的短短一百多字。一是介绍了酱油的制作工艺,即“小黄豆子蒸熟,晒得半干,摊开使它上霉,再拿了去煮。煮出来的水加进香料和盐,就成酱油”;二是介绍了酱油的副产品是豆豉;三是介绍了豆豉和酱油的销售旺季是“以三、六、九月生意较大”;四是介绍了豆豉和酱油的年销售量和销售额:“豆豉每月销得二三百斤,年销三干多斤,每斤价一毛四。酱油每年销三几百斤,每斤价一毛半”。此番文字,朴实而平静,娓娓道来,眼前似乎有制作酱油的画面,倘若再配点恬静的竹笛声,寻乌的“日食记”便诞生了。想到这里不禁感叹,毛泽东在对寻乌县各方面的调查文字,虽平静但都是真实、准确、完整的,脑海里随着阅读的深入,仿佛做起白日梦来,每一段都是一个一分多钟的视频短片,在脑海中画面感极为强烈。“准确”之词,用于对于数据拿捏的透彻,不仅仅是该摘抄段里的数字,而且在每个种类的记述中都是“以数字为重”;“完整”一词体现在毛泽东对于每种商品的叙述中,都夹带着涉及该商品的人际关系,仿佛“自然人文百科全书”。在“(8)水货”这一小节,毛泽东讲到了顺昌老店主人一家的家庭状况,讲述政治变局由兴盛到衰败的顺昌老店历史,从阔气到敷口的窘境,而这种独到的人文关怀可见于每一小节的内容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深厚的感情,始终对群众怀有敬畏之心,善于拜群众为师。由此,毛泽东的确是一个心系百姓,关心群众疾苦的革命者。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8/1/3 23:36:24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