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陈嘉明:鲜活的江村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802

陈嘉明:鲜活的江村

09物流    20090800286

        在拜读了毛主席的《寻乌调查》之后,欣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江村经济》,感觉风格迥异,两位大家的作品各有千秋。《寻乌调查》言简意赅,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字里行间渗透着毛主席行文的特色,而费老先生的《江村经济》同样记录了较多数据,并且在叙述方面非常详实,每一章里面的纲目分得十分清晰,仿佛通过作者的笔,在我们眼前展现了处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一个鲜活的农村。那些已经被遗忘的、正在悄无声息匿迹的、抑或即将消失的民风民俗,那些在岁月里缄默的一幕幕画面,在费老先生的笔下仿佛跃然纸上。或许因为我生在农村,骨子里总有一些乡土情结,对于那些躺在费老先生字里行间的平凡琐碎的事,总是感觉到一份亲切。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其实是其于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其中的主要依据是作者亲身到往江西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调查所得的资料。全书分为十六章,从各个方面众多存在于开弦弓村的现象,向读者展现一个乡村的风貌,其中有一些是典型的中国农村文化的缩影。引用书中波兰人类学家布·马林诺斯基作的序:“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译注)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可见,费老先生的这本书确实具有不平凡的价值。
       在拜读了《江村经济》之后,个人整体感受是作者在调查方面应该是做足了功夫的,从书中的每一章里面的细分点可以看出,在调查方面基本能从各个方面向读者展现农村的面貌,从“家”,“父母和子女”到“教育”,“婚姻”到“财产与继承”,从“户与村”到“生活”的衣食住行再到后来的农业、土地、贸易等等。作者尽量从全方位展示一个乡村的实际情况,从而说明当时的中国农民生产、消费、分配、贸易等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同特定的社区社会结构的关系。
       在我个人看来,首先,作为一篇学术论文,其有别于毛主席的《寻乌调查》,无论从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能说各有千秋。从做调查这一工作角度出发,我认为无疑是必须客观公正的,必须尊重事实,至于在写作目的上存在差异的话,对比毛、费两部作品的语言应该是没有必要的。我喜欢《寻乌调查》用语直入正题、简洁明了,同样喜欢详尽平和、娓娓道来的《江村经济》。例如在第三章第七个小点“家中的儿媳妇”里面有这样一小段描述“白天,她在婆婆的监督下从事家务劳动,受她婆婆的管教。她必须对她的公公很尊敬但又不能亲近。她必须灵活机敏地处理她和小姑子、小叔子的关系,否则他们将同她捣乱。她要负责烧饭,而在吃饭的时候,她只能坐在饭桌的最低下的位置,甚至不上桌吃饭。”这是一段极其平淡的描述,但我脑海里仿佛涌现了一个为人儿媳在婆家受到种种约束和处事为难的场景。这种婆媳关系、为人媳妇的学问,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在其流淌的历史河流里,应该也有不小的年岁了吧。
       另外,我认为《江村经济》里面有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里面穿插了很多图解,辅助文字叙述,让许多细节一目了然,给读者直观的印象。例如在第二章介绍村庄河流时,从附图看河流的分布就一目了然了,又如在第十章介绍农业的农田安排时,附图可以简化表达出实际现状,但又可以说明情况,这不正是一举两得。因此,在作文字报告时,能用插图辅助文字无疑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也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到作者要传达的信息。
       通过费孝通先生详尽的叙述和深厚的遣词造句功底,《江村经济》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乡村,一个处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变迁中的中国农村的面貌。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1/10/27 9:30:04
当前页:1/1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