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吴玥:读后感两篇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617

      读《寻乌调查》有感

吴玥 20110700163

 

第一次在网上搜索出《寻乌调查》原文的惊讶程度,与第一次在博物馆见到《清明上河图》时一样,惊叹于那巨大的画幅,感叹于那细致到每个人物神态描画。大到经济政治制度,小到阡陌交通,柴米油盐酱醋茶,字里行间一字一句细细的勾勒,一个三省交界的小县城就在娓娓道来中生动地浮现在脑海里,仿佛还能听见街道上驮着货物的马和骡子走过留下的叮叮作响铃铛声,集市里商贩们吆喝着的叫卖声,杂货店门口店员清点货物的数数声,手里拿着糖葫芦在路上跑着的娃儿衣兜里钢镚儿相互撞击的清脆声……

“我是下决心要了解城市问题的一个人……使我像小学生发蒙一样开始懂得一点城市商业情况……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立刻想到了主席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实中有不少人忽视调查工作,满足于想当然,不愿下基层去调查研究,有的虽然有认识,却对调查研究的方法不讲究、不钻研,调查研究缺乏艺术性,没有艺术的调查直接导致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后果。第一手资料是翔实的,具体生动的,通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过程,终究能获得卓有成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来了解情况,与调查者是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同时广泛收集材料,事无巨细都仔细记录。比如第三章第15小节描述豆腐的部分:“两升半豆子做一桌豆腐,豆子两升半的价钱是五毛,豆腐一桌的价钱是六毛半,赚一毛半。所谓‘一桌豆腐’,就是大豆腐干四十六块,零卖每毛子七块,三个铜壳一块。若是小豆腐干,则每桌九十二块,每毛十四块,三个铜壳两块……”,想必是调查人亲自去了豆腐坊细细盘问了坊主后得来的数据才能如此生动,充满了生活的真实趣味。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最后描写土地斗争中妇女的部分。“寻乌的女子与男子同为劳动的主力。严格来说,她们在耕种上尽的责任比男子还要多……她们是男子经济(封建经济以至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品。男子虽已脱离了农奴地位,女子却依然是男子的农奴或半农奴。她们没有政治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她们的痛苦比一切人大。土地斗争发展,许多地方女子勇敢地参加斗争……”。我骨子里或许是个女性主义者,总觉得女性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比男性大,却总是无奈败给世俗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恶心观念。“不过这种‘不伦不类’的潮流——民主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潮流,是到底无法制止的了。”似乎能看见灿烂的阳光下在田地里干农活儿的妇女们勤劳的身影,时间在她们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弯腰割种中溜过,岁月的长河穿过稻穗的缝隙从她们的双脚之间流走,民主也在历史的浪潮中慢慢翻开新的篇章。

 

读《江村经济》有感

吴玥 20110700163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却在行万里的路上,著成万卷书。

    开弦弓,原本只是一座默默无闻的江南村落。名字挺有意思的。村边有一条清河弯弯的像一张拉紧了弦的弓,村子由此得名。若是费先生没有来这儿走一走,想必是没人能注意到这个微不足道的小村庄。

    儿时随父母在江浙游玩过,印象中的苏杭是一幅轻妆淡抹的山水画,湖光水色、小桥流水,各色园林镶嵌其中,带着这样的情感翻开《江村经济》中地理环境描写部分,却被文章直白生硬的描述弄得不知所措。随着阅读的深入,理性冷漠的文字把我从美好的想象拉回现实。对传统文化和世俗观念的调查分析更是体会不到一丝温情有趣,但却十分深入透彻,这方面的调查在《寻乌调查》里是没有的,少许有些遗憾。森严的成员等级制度、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充斥着村里每个角落,给文章增添了一丝悲凉肃杀的情感。

才疏学浅如我怕是只能囫囵吞枣,无法读清作者的撰写脉络,深究其伟大理论内涵,只能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的细致观察、严谨文笔中感受作者之感。特意去了解了一下费孝通先生的生平,惊叹于他的博学多识,竟还在伦敦政经读过硕士,想起来那还是高中时曾无比神往的学术殿堂,顿时觉着费老亲切不少。脑勤、脚勤、笔勤,完美形容了费先生的学术态度。新婚妻子在调查过程中殒命,费老自己也身受重伤,此痛何极,以致于当我看到《江村经济》扉页上的“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都不禁感到心痛。费先生的笔杆却从未停歇,在养伤期间忍痛含泪写成《花篮瑶社会组织》,后来在开弦弓修养疗伤时也不忘进行研究调查,然后在坐游轮前往英国留学的途中,整理出自己调查的所见所闻。那该是怎样一种学术意志和信念。怀揣着在开弦弓的回忆和誓要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决心,漫长的海上旅程中,他孤独而不寂寞。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3/11/6 23:36:00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