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余倩:科学精神——读《江村经济》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2025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经济学 余倩 20120700095

拜读完费孝通博士的《江村经济》,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书中用大量专业知识来尝试阐述开弦弓村的社会与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费博士实地调查,花费两个月时间去为我们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村庄的科学精神。正如文中所说,也许采取一个村落作为研究并不能说明城镇的现象,也不能说明其他村落的现象。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特性,而由各个村落构成的城镇更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关系。但是以村落作为一个研究的单元是具有研究意义和对比价值的。该书也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让我们去了解一个小小的部落,而是窥斑知豹,通过这样一个村落的缩影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书中精彩部分很多,首先来看看经济生活的背景——家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父系社会的延续

书中的调查主体开弦弓村,是位于长三角地区一个小村,和众多长三角地区的村落一样以蚕丝养殖为主业,以水稻种植为主要农作物。1936年的中国社会,还是处于较为传统的社会而在农村更是如此,开弦弓村也不例外纵横交错的河道把村里分为一块块圩村人的房屋建在河道边上,组成一个个家。书中对家的描述最让我记忆深刻,在农村家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家,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它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开弦弓村是典型的父系家庭社会体系,事实上,母系家庭只存在于人类繁衍的初期,在此之后依靠父系劳动力为主的父系家庭逐渐取代了母系社会的存在。但与现在社会更加强调男女平等体系下的父系家庭对比,开弦弓村的父系社会更加体现出男人在社会地位中突出的“权力”。由书中可知,妻子入门之后要随丈夫姓,在家里地位也极为低下,吃饭只能坐下位,甚至不能上桌吃饭,只允许偶尔回娘家一趟,并且出嫁之后没有继承原来家庭财产的权力。同时,妻子在夫家要听从婆婆的指使,要负责家务劳动,还得负担延续香火的重任。由此,可以看到社会女子地位的低下,重男轻女的现象甚至导致了许多“溺女婴”现象的发生,而这种情况到今天还屡见不鲜。不禁让人唏嘘,中国传统社会对女子毒害的深远。而她们在这样一个社会体系之下,提高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生孩子,并且是生男孩这样,她才能依靠孩子的关系在家中站稳脚步。这样的家庭社会体系让人想起千年封建王朝的缩影。

开弦弓村当时的婚姻还是以父母说媒为主,配偶是由父母决定,并且在结婚前很多都互相不认识,订婚也在孩子六七岁就订下了。这种婚姻方式,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有点不可思议、难以接受的。这种婚姻方式显然也为后续的生活埋下炸弹,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对立,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更为严重,婆婆被看作是儿媳的对手。婆婆在家中享有特权,如果妻子不听婆婆的指挥往往会遭到丈夫的谩骂。而在这样一个传统社会下,婚姻也被赋予了宗教的色彩,被看作是月老牵线的存在,因此婚姻的不幸福也被看作是命运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综合体系压迫下,女子就算婚姻得不到幸福,也只能逆来顺受。很难有现在社会女子可以在婚姻中享有平等独立的地位。而离婚更加是不可能的,只有休妻的存在。但让人讶异的一点是,这样在我们当下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婚姻体系,却在中国历史中存在了千年,其背后影射的是社会体系的变化。现代婚姻的平等自由不得不称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经济生活的变化

开弦弓村不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村落,村里种植的水稻有一半是供自己村民食用,另外一半作为商品交易,同时村里的主业蚕丝也是作为商品贸易,因为村民多数不穿丝绸制品。蚕丝业在村中的地位,从书中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在结婚后的第一个春天,新的儿媳妇必须经过这样一种特殊的考试,新娘的母亲送给她一张特殊挑选出来的好蚕种。她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养好这批蚕。如果她养得好,显示了她的技能,就能赢得婆婆的好感。这被认为是村里女孩最重要的时刻,据此可以确定她在家里地位的高低。由此可见村里对蚕丝的重视和依赖程度。而这也使得蚕丝业在面临日本工业化威胁的时候,必须从传统的家庭作坊转化为工业化的生产。

村民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和蚕丝业。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农户主要从事农业,一年有八个月的时间用来种植。农民的食物完全依赖自己田地的产品。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对农业耕种的细节都做了详细的阐述。除去农业生产,蚕丝业的改革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缫丝工业的变革源于生丝价格的低落和贫困的加剧,造成生丝价格低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世界经济的资本主义结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被压迫国家的政治地位以及摩登女郎新近获得的赤脚审美观等等,这一切都可能直接或间接成为中国农村生产的生丝价格下跌的原因。而技术革新的一大阻力在于人们习惯于传统的家庭手工养蚕,而不会主动去适应新的技术。变革的企业来自苏州附近浒墅关的女子蚕业学校,迫于日本缫丝工业的进步和国内生丝价格的降低,技术学校开始想办法推广新的养殖技术。传统养蚕的办法有很多不足,姑且不论家庭作坊式和工业集中生产的巨大落差。从养蚕的细节上就可以看出传统方法的不足,如蚕的成活率,在传统方法中,蚕的成活率只有30%,大部分是由于病毒的传染。而以往村民对病毒的传播并没有明显的意识,蚕房、器具未经消毒处理。死蚕被埋在桑树下作肥料造成二次病毒传染,这就导致了蚕种不健康,蚕丝质量不好。通过技术革新,虽然缫丝业没有遏制住日本蚕丝出口的进一步加大,但也避免了本村缫丝业的没落。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4/12/18 0:44:46
当前页:1/2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