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点击爬行
黄小燕:《江村经济》读后
詹宗昊:一幅归乡画家笔下
冯艳琴:读《江村经济》有
李冠标:态度决定一切
黎东丽:读《反对本本主义
白周颖——《资本论》读后
陈彦涛:严谨、谦虚的态度
杨志芳 :要让调查发言
刘堃:调查,但不能偏激
林雨浩:凡事都要经过调查
梁雪婷:我们需要调查,更
李杰:莫使调查成“叼茶”
唐文倩:少一点视察,多一
陆腾飞:读《寻乌调查》有
刘元辉:让事实尊重你,就
黄学葶:读《反对本本主义
梁婵芝:读《寻乌调查》有
黄丹宇:毛选中看现代统计
赵梦琳:涂鸦杂感
曾涛:读《才溪乡调查》有
 

莫巧玲:另一个毛泽东

作者/来源:秋田 点击次数: 1124

语言亦是简洁精炼的,丝毫不拖泥带水,用老师的话便是:“像发电报一样。如在叙述寻乌的交通中的陆路时(第二章第二节),写到:“以石排下为中心,分为四条大路:一条一条一条一条句子毫不拖泥带水,毫不累赘多余,恰到好处的精炼,可谓多一字则显得多余,少一字则说不清。

其写作也是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根据老师的介绍,《湘江评论》十几二十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同志一人一首完成的,既是编辑又是作者,并且在《寻乌调查》的第一段中毛也提到“我们的调查会是我和以上十一个人开的,我做主席和记录。”读完寻乌后再来看这句话我似乎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坐在会议桌前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地做着调查的记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由此也可以看出其文笔的水平、调查水平以及对调查报告结构、写作方法的了解。在这点上毛泽东同志与我们相比起来不是与革命建设伟人的距离而是一个作者写作水平的巨大差距。我们大部分人的文章且不说不能做到一气呵成,就算断断续续写完出来反复修改,仍是会发现问题,而我自己更是经常在写东西李如会议记录时丢一些内容或细节,如同这篇读书笔记,虽然下笔前觉得自己才思泉涌思绪万千,大量的东西都想记下来,但当真正开始着手是却感脑中一片凌乱无从下笔。

最后想说报告的逻辑性。通篇读完发现报告的内容十分的多,信息量十分的大,但又不让人觉得冗杂繁琐,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信心的搜集和取舍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是与其写作的逻辑性有关。整个报告没有主观分析、没有下结论,仅是单纯的叙述寻乌所见所经历之事,没有抽象的概括却又能清晰地表达出所叙述事情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成因后果,这便是逻辑的作用所在。

(三)关于与《江村经济》的对比

看完《江村经济》再读寻乌,读费老的作品认为《江村经济》业已是社会经济调查的顶峰,初读《寻乌调查》时甚至感觉与有意思的《江村经济》相比,其是略带枯燥无味的。而后再仔细分析却觉《寻乌调查》更胜一筹。或许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受国学的熏陶而费孝通先生接受国外教育受西方思想影响,二者在语言风格上有些区别,费老的作品更多的是带有散文意味的。虽然针对调查报告而言毛泽东同志的报告在费老之上,但亦是不能单纯的说《江村经济》劣于《寻乌调查》,费老的中国农民生活报告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只道各有千秋,一山还比一山高。

对两者进行分析后脑中自然而然的对形成了一些对比。首先对比两者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说服力。显而易见的是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使用大量一手数据,用事实、数据、材料、参与人说的话,如在旧有土地关系中有关剥削的内容,毛泽东同志将油利、卖奶子部分的人们说过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翔实可信。并且前面也已经说过一手数据的重要性了,其没有分析没有下结论,将事实摆在眼前,初读时只感觉这些只是一堆数据,但仔细品味后却能读出其中的哲学高度甚者能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思维高度。而《江村经济》中,费孝通先生多半在描述,将看到的东西抽象出来,虽然也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相比之下仍有不足。例如同样是有关村中职业方面的内容,《寻乌调查》中各行各业有多少家、每家经营的人以及经营状况都一一列出,而《江村经济》更多的是描述总体,抽象出来的描述与客观的直接叙述相比,对于社会调查而言,叙述更富有价值、更具有说服力、更经得起时间、历史、客观性真实性的考验。再者,《江村经济》中某些地方是通过费老的分析然后得出结论的,如有关香火绵延(第三章家)的内容,费老运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等词,且不说分析总结的正确与否,一篇报告一旦有了作者自己的分析和结论,其客观性、说服力就打了折扣。

第二点,在我看来《寻乌调查》中的某些部分亦是有不如《江村经济》的地方。在叙述寻乌的整治区划、寻乌的交通(第二章、第三章)时,虽然叙述十分简洁准确,但总觉没有图示是一个缺点。在这个方面上费老运用了图示、表格等让人觉得更加清晰明了,详细准确。然而俗话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详细的记录只有更详细的报告,若是补上图示算是弥补了一个遗憾。

(四)有关毛泽同志的细致

前面也提到过调查报告应做到越详细越好,越详细越深刻,在这里想仔细说说毛泽东同志所写报告的详细,比便更好的学习。

第一点,在调查的第四章,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中,毛泽东同志对农村人口成分、旧有田地分配、各种地主、农民等进行了详细又完整的分类。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关剥削状况的内容。三大类剥削(租剥削、高利剥削、税捐剥削)下面又细分各种小的类别,细致到让我这个对剥削状况毫无了解并且毫无兴趣的人都觉得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对这些情况有了很大的了解。毛泽东同志在前面提到自己是商业的门外汉因此需要花费大的力气去了解有关的内容,读到这里,如此丰富细致的分类和叙述,实在让我赞叹、敬佩其细心、专致。此外,虽然对历史不太了解,但也是知道毛泽东同志做寻乌调查时中国正是处于共产党已在江西、福建的边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而这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调查大部分也是身为红军指挥员的他为红军服务,引起工作者对城市状况商业状况的关注,从而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更好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于这个目的,将调查报告做得十分细致并且不允许出差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6/12/10 9:47:53
当前页:2/3 : 首页 : 上页 : 下页 :尾页: 转到第